Xiaose_wh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对于官员贪财朱棣自然不可能喜欢,但对此他也算不上疾恶如仇,因为,具体情况毕竟要具体分析。以杨荣为例,一方面明朝官员的俸禄确实低,光靠正儿八经的俸禄过日子确实有点紧。另一方面,杨荣是个有真本事的人,他对国家边防做出的贡献,若是用货币来衡量,绝不是那么区区一点俸禄所能够表达的。
如果朱棣真的以赏赐的形式来增加官员的收入,那么对杨荣自然非常有利。杨荣身为内阁成员经常能够与朱棣接触,而且,在内阁之中杨荣最为年轻且聪明伶俐,因此格外受宠。若是随朱棣的心情打赏官员,杨荣官衔虽然颇低,但所获多半会超过一些一二品的大员。
虽说是出自私心,但杨荣关于规定地方官任期结束后必须进京述职的建议朱棣却打算接受。乱世中最大的权力莫过于军权,而和平年代,最大的权力却是人事权,要不然为什么历来六部中都以吏部为首呢?
如果每个官员在被任命或者说是被任命新职前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接见,其客观效果必然会加强皇权。若低品官员也有机会觐见皇帝,那么权臣或是太监欺上瞒下蒙蔽皇帝的事也会少得多。虽说接见外任的低级官员时肯定是一批批的接见,因此这种接见或许终归会流于形式,但谁能保证其中没有一个胆大刚烈的官员不怕得罪权臣权宦,在皇帝接见时豁出性命吼上那么一嗓子?
“杨荣的建议有可取之处,杨荣,你来拟旨,嗯……获得外放任命的官员,需得觐见皇帝之后,其任命方可生效。”
朱棣顿了顿,然后又回到原先的话题。
“不过,朕虽然不会吝啬对有功之臣的赏赐,却并不打算依靠增加赏赐的形式来增加官员的收入。记得洪武元年太祖诏中书省:‘自今除府州县官,赐银十二两,布六疋’,其用意是使其到任时能奉公守法,不致敲榨人民。这些赏赐,被称之为‘养廉’。后来这种养廉制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消失了。然而在朕看来,这种养廉制度很有必要恢复。所以,朕准备专门拔出一百万贯作为养廉之用。”
“朕的计划是,将地方的政绩与官员的收入挂钩。户部不是有各地每年赋税的存档吗?可依照历年存档,分别统计出159个府、234个州以及1171个县的平均赋税额度和最高纪录。这个数据不要用多少石米,多少匹布以及多少斤茶什么的来计算,而是统一将计量单位换算成大明宝钞。最高纪录很好确定,至于说平均赋税额度嘛,就以十年之内的数据计算出其平均数好了。”
“今后,地方上征收的赋税如果超过最高纪录,则将超过部分的一半给予该官员作为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