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杜中宵愣了一下,不由喜出望外,道:“官人,这样使得么?”
“当然使得!官府说出去的话,岂可不作数!上次轻轻放过吴家,是给何博士面子,他们还接着胡闹,何博士那里也无法说话。此事苏通判不方便出面,县里来定就好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便转过话题,殷勤向两人劝酒。这种事情点到即止,一直问个不休,反而让人生厌。说来讽刺,哪怕杜中宵想出再多的办法与“其香居”竞争,效果也不如范镇一句话管用。民岂能够与官斗,只要能让官府站在自己一边,那就立于不败之地了。以前吴克久嚣张跋扈,给他底气的归根到底也不是掌控韩家的衣食,而是官府站在他的一边。现在官换了,官府的立场换了,主动权自然也就换了。
见杜中宵主动不再提酒楼的事,为人乖巧,梅尧臣和范镇都暗暗点头。市井生意人,难免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但读书人不该如此。政权用高官厚禄吸引百姓读书做官,但读书人不可钻到钱眼里,这是时代的主流,正是这一对纠结在一起的矛盾构成了时代的主题。
此时的读书人与后来的士绅是有区别的,与明清相比俸禄和待遇更高,但置产的少。官员最常见的是带着一大家子四处游宦,老来才会在一个地方安下家来,继续供下一代科考。便如梅尧臣,他老家在宣城,但自小随着叔父梅询游宦,并没有固家产业。父亲和兄弟在老家,靠着梅询接济,粗有产业,并不是十分大的家族。有一天他老了,大多也是在某个当过官的地方建个新家,开枝散叶。
读好了书,当了官,便就有了一切。当不了官,一切都成空,官员的一切都是在那个官身上。
谈了几句学问,不知不觉就把话题转到了此时最热门的话题,西北战事上。
梅尧臣道:“西北乱起,天下人人谈兵。这几年我花费无数心力,重注《孙子兵法》,书稿曾给景仁看过,不知你认为如何?”
范镇道:“历朝历代,注《孙子》者不乏其人。圣俞注《孙子》,别出机杼,又比前人详实,实为一大家。只是我书生,不知兵,圣俞有暇还是要给前方将帅看才是。”
梅尧臣道:“兵者诡道也,国之大事,不可不详查。前几年朝廷在西北将帅,多贪鄙无能,以致丧师失地,局势糜烂至此。如今朝廷用韩范二人为帅,韩相公锐意精进,可惜手下无人。范相公一心只要固守,裹足不前,平定西北哪里能看到影子!”
此时梅尧臣已对范仲淹不满,语气便就没有那么恭敬。他多次科场失意,西北战起,又把希望寄托在建功立业上,费了无数心血注《孙子兵法》。哪里知道托好友欧阳修向范仲淹举荐自己,却一点消息都没有,到西北建功立业也成了泡影。这种人最容易偏激,仕途上的不顺,化作对范仲淹的怀疑。
范镇多年在馆阁读书,与范仲淹等人交好,听了梅尧臣的话,只是打个哈哈。
梅尧臣饮一口酒,对杜中宵道:“小官人,西北战事可曾听说吗?”
杜中宵小心答道:“这种大事,街头巷尾人人议论,岂能不知。听说这几年朝廷连连败仗,党项愈发肆无忌惮,形势一天坏似一天。仗打不得,听人讲,朝廷上下都想议和了。”
梅尧臣叹了口气:“唉,奈何天下无人!党项蕞尔小邦,穷荒之地,却让西北糜烂至此!若是有深谋远虑之帅,何愁一鼓作气,灭此小丑!可惜,有心的无力,有力的又无心!”
杜中宵不知道梅尧臣说谁无力,说谁无心,不敢议论那些。想了想,才道:“在下不过是一个小地方的读书人,朝廷大政知道得不多。不过若说起两军交战,将帅固然重要,士卒同样不可小视。本县也驻有禁军就粮,平日里见他们,虽然衣着光鲜,器甲鲜明,却少了一种军队该有的杀气。说到底,军队本身不能打,纵然孙武再世,又能如何?史书上孙子试将,先斩宫女以正军纪,军容整肃,才有兵书上的各种奇谋妙计。一国之军,先要有军队的样子,才能谈得上战无不胜。”
梅尧臣最得意的是注《孙子兵法》,杜中宵这番话说出来,让他有些不快。
第39章 杂谈
此时禁军已经糜烂,早不是建国时的那支精锐之师了。在杜中宵眼里,军纪松驰,所谓器甲鲜明只是客气而已,实际下层军士很多衣着破烂。这种军队,杜中宵看了都心中犯嘀咕,何谈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