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千古之豪迈,无与伦比的作品。 (第3/5页)
他说明天有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魏,帮我写一首诗。”
“老杨,是诗圣刚刚的从军行忆杨将军对吗?
不得不说,老子现在嫉妒的不行。
我们家,为什么先生不给我们写一首?”
杨昭脸上的笑容,再也掩盖不住了。
“嘿嘿嘿哈哈哈……”
……
搞定了以后,杨昭来到了黄纶的直播间。
如今,很多人都会在黄纶的直播间,听他鉴赏刘南的作品。
说真的,大汉也就黄纶解读的最好了。而杨昭来的正是时候,此时此刻黄纶正好在鉴赏这首《从军行忆杨将军》。
“各位朋友们,这首诗可以说也是一首绝世之作了,这首诗在我大汉古今来说,不算先生自己,绝对是最顶尖的一首诗。
特别是这首诗里面的那种情怀,那种大无畏,我真的觉得这就像是杨将军自己写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首先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先生并不直接说明当时的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写出了杨欢将军这个人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杨将军当年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众所周知,当年杨将军一开始就是一个书生,他一开始的想法就是科举。
可是最后,因为国家遇到了敌人,所以他放弃了自己一开始的理想。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
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先生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画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
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先生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当初和杨将军一样,有着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而且,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我记得,杨将军传里面有写过,当初和他一起弃笔投戎的人也二十多人。
这些人,都是为了这个理想。这一刻,有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朝代非常的普遍。
无数读书人,毅然决然的去边关,投入到了杀敌当中。
而其中,杨将军可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他甚至,让敌人二十年不敢有动作。
这一刻,我无比的敬佩杨将军,他就是我大汉读书人的表率。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先生的艺术功力,可谓是举世罕见。
首先先生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
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杨将军当时是怎样投笔从戎的。
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