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然,在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投入使用之后,物理学家很快就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了重大收获。
到二十一世纪末,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十多种微观粒子。
这些新的发现,逐步完善了量子理论,并且对一些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了较有说服力的答案。
只是,离成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当时,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仍然太小了,仍然没有让物理学家见识到理论上一定存在的基础粒子。
所谓的基础粒子,就是最微小的、无法再分的粒子。
或者说,基础粒子是组成现有世界的根本物质,已知的所有物质,不管是正物质、还是反物质,都是由基础粒子构成的。
那么,基础粒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可惜的是,直到二十一世纪末,物理学家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因为物理学家发现的微观粒子,实际上都可以继续分解。也就是说,这些微观粒子,实际上都是由更加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继续分解,就得依靠加速器,即让这些微观粒子以极高的速度碰撞。
到了二十一世纪末,国际量子理论研究会的物理学家提出,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所提供的能量已经达到极限,仍然没有发现基础粒子,因此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出资,建造一座更大的粒子加速器。
当时,就有物理学家提出,绕太阳建造粒子加速器。
建造方式与地球同步轨道粒子加速器差不多,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安放上百万个加速结点,让被加速的粒子依次从这些结点间通过。因为规模大得多,所以科学家估计,能够在这台加速器里找到基本粒子。
问题是,这项工程的规模与实际花费,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