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些年大唐帝国的工业化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宣平四十年后,帝国开始施行全球经济发展计划,重点提升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人均收入,为此官府主动鼓励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出来工作,哪怕是农闲的时候去工作也是能增加额外收入啊。
但是,这么多是剩余劳动力出来后,要怎么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总不能说一股脑都跑到大城市去要饭吧!
所以,帝国在本土的经济发展,这几年一直都是围绕着‘就业岗位’这四个字进行的,有了就业岗位才有其他的所有一切。
衡量各地县尊老爷,知府知州等地官员成绩的时候,就业指数也会被列入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
不会和以前一样,只顾着什么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经济增速之类的。
如今这些数据虽然也重要,但是帝国上层已经不是把这些数据当成了最重要的了。
现在帝国高层更看重实际性的东西,比如说就业率,民众可支配收入,食物指数这些。
这也和帝国这几年的政治大环境有关系,圣天子都喊出来了全民富足的口号了,要把食物指数在未来多年内降低到百分之四十以下,又鼓吹椭圆形人口收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