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科幻灵异>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84章 人在大堤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4章 人在大堤在!(1 / 2)

推荐阅读:

“北闸位于公安北部虎渡河与长江交汇的太平口附近,由一座长约1公里的54孔钢制弧形闸组成,外面还有一层拦淤堤,是固定的,如果要泄洪,那么需要通过爆破炸开拦淤堤,将长江的洪水放进来,再打开北闸让洪水进入分洪区。”

“塔山守备英雄团”

“但是副总指挥,这里……”

他的目光扫过面前站着的黄林群。

“按照设计,北闸最大进洪流量为8000立方米每秒,如果开启北闸仍不能降低沙市水位,就需爆破在我们更东边大概4公里的腊林洲江堤,配合北闸一起分洪入荆江分洪区……”

……

之前几天,已经有专家组进行过测算,分洪会导致921.34平方公里土地被淹,保守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近200亿元。

做最好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

几个人小跑着上前来,啪地立正,向钮懋升敬了个礼。

几小时后,钮懋升先是乘客车,然后换乘卡车,最后又改为徒步,总算来到了江陵大堤上。

“广州军区41集团军步兵121师361团团长,黄林群向副总指挥同志报到!”

“简单说说堤防的总体情况吧。”

既然有这样的能力,那为什么不做呢?

“黄团长!”

后者走到对方近处,虽然还是看不清军衔,但至少能看出是一名尉官。

在救灾组织能力这方面,华夏说自己是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听到这句话的丁高恒一愣。

但他同样也知道,是否泄洪,最重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风险。

这个番号让钮懋升有些熟悉。

“走,去大堤上看看。”

旁边几名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工程师和气象专家对视了几眼。

于是,迅速调整好情绪之后,丁高恒重新抬起头;

“对了,看你的样子,应该也有几天没好好休息过了,我让人给伱准备了早饭和招待所的一个房间,你直接去那边休息一下吧。”

“总指挥!”

“说的好啊,说得好……”

“最终是否分洪,我需要上报请求最终的指示。但事不宜迟,现在马上动员起所有能够动员的力量,先通知到分洪区的群众,务必在明天中午12时之前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决不能漏掉任何一个人!”

刘自备的一句句话如同重锤一般砸在钮懋升的心口。

而一想到自己看过的档案中有关那次洪灾的描述,钮懋升就只觉得遍体生寒——

钮懋升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先询问道。

“而且啊,看来我们的小常同志,除了在研究军用装备这方面是一把好手之外,搞起民用技术来也是丝毫不差。”

第384章人在大堤在!

最后还是常浩南自己觉得有点过于中二,提议把前面两个字取消,定名为“息壤”模块化防洪加固套件。

这样就显得正常多了。

并且还保留了原有的华夏特色。

丁高恒和怀国莫俩人加起来都快120岁,自然也不可能在这种细枝末节上非要和常浩南争个高下。

仅直接由于洪水而丧生的人数就超过3万人,如果再计算各类次生灾害,那么最终的数字可能还要提高一个数量级。

如果真要选择硬抗,那压力就给到了负责守堤的干部群众和军队指战员的身上。

漆黑的夜里下着大雨,一派临战前的紧张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北闸拦淤堤和腊林洲江堤已经埋设好了总共50吨炸药,只要接到命令,随时可以执行爆破。”

刘连长的第一句回答完全是专业问题,因此非常干脆。

恐怕只有他并未直接经历过的1954年特大洪灾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报告副总指挥,我是41集团军工兵团地爆连连长刘自备,目前暂时划归361团指挥!”

然而这个“好消息”给他带来的,却是如同晴天霹雳般的坏消息。

按照国家此前就出台的《防御特大洪水方案》,当沙市水位超过44.67米时,就应该立即着手准备分洪工作。

尽管理智告诉他,如今长江全流域的水利设施绝非40年前可比,灾害预防和次生灾害控制能力也远超当年,但感性上,不担心是不可能的。

他说着指了指旁边一个人身后背着的便携式无线电设备。

大地震颤、天空轰鸣,眼前浮现起核武器爆炸时的烟尘和闪光……

抉择,摆在了防总副总指挥钮懋升的面前。

这个问题,显然不是黄林群能回答的,他只好抬起头看向钮懋升。

这确实是物理意义上的瞌睡来了递枕头。

心神不宁的钮懋升最终还是回过头,对跟在身后的几名随行人员说道。

“沙市监测站报告,水位已经达到44.68米!”

一周之后的一个傍晚,江陵长江大堤附近的防汛抗旱指挥中心。

恍惚之间,丁高恒仿佛又回到十几年前的戈壁滩上。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雨,一直在下。

“是!”

他的声音不大,几乎是在喃喃自语。

“报告副总指挥!”

而这支部队,正是过去的东野四纵28团。

“目前泄洪的准备工作进行的怎么样?”

最后还是有一个人作为代表站出来汇报道:

“也好。”

因此这种未来在全世界防洪救灾领域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设备,就这样被三个人花费短短一分钟时间确定了名字。

尽管前面连续两天几乎不眠不休的工作让常浩南感到有些疲惫,但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顺利落地并应用于抢险救灾之中终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投入生产,然后再运输到需要的地方了。”

后者长舒一口气,内心中的担忧和紧张也总算减轻了些许。

“放心吧,我们是按照就近原则分配的生产任务,在位置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障距离几个高风险江段较近的工厂优先生产,唯一的问题是那种高吸水性树脂,由于工艺流程特殊,目前能大批量供货的厂商都在浙省和鲁省,不过军队那边已经派出了专门的运输部队保障原材料供应的畅通无阻。”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