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鬼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官职:司空军祭酒 洧阳亭侯 谥曰贞侯 。
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开始,曹操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两人相谈许久后,曹操赞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言论: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阳亭侯。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奕为太子文学,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猎嗣。
郭嘉分析曹操的“十胜”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从中见郭嘉的才干对曹操的前期作用是尤其重要的。
结局嘛!郭嘉自会对后世有一定作用,说不准赤壁之战谁胜,若郭嘉出谋划策,说不定蔡瑁之辈还会活下,孙刘联军败乎!
曹操有可能统一全国,斩杀刘关张,诸葛,周瑜,孙权,子龙等将及谋士。
可能三国会被魏一统,则江东归曹。
如若郭嘉能猜透诸葛计谋,可能刘备会早死一步,诸葛想败而获江东也无可能。
所以说如若郭嘉活着,三国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可见其对三国战局影响之重!
---------------------------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三国志?郭嘉传》
《三国志》中此段描述非常明确,郭嘉有不治行检之行为,并且招惹到了陈群,导致后者在曹操面前屡次告状,但郭嘉却毫不在意,不仅如此,曹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搞平衡。那么,郭嘉的“不治行检”究竟是指怎样的行为呢?
其一,陈群“廷诉”郭嘉。
既然是“廷诉”,无疑是较为正式严重的问题,并且不是在只有曹陈或曹陈郭在场的小范围内提出的,而是在正式的场合、通过正式的途径指出的较为正式严肃的问题。因此就事件的性质而言,相较于花柳之事,触犯宵禁之类违法之行或酗酒之类失态之举更有可能被置于台面之上。
其二,被告状后“嘉意自若”。
郭嘉的行为到了让陈群“廷诉”的地步,足以说明此时在陈群眼中颇为严重,但在郭嘉看来相当不以为然。以二者性格分析,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是以严格的门第高低选拔人才的制度(姐顺便吐槽一句,打死我也不信这样真的能选到人才!!!),由此体现的门阀观念与其提出者陈群本身的性格及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陈群的性格应是严谨古板甚至有些迂腐的。而从郭嘉屡次兵行险招来看,此人性格应与陈群正好相反。
由此,性格不羁的郭嘉很有可能经常违法甚至“轻微犯罪”,而在严肃的陈群眼中与郭嘉“曹营核心谋士”身份不符的举止也有可能成为郭嘉的“罪证”。
其三,曹操的微妙态度。
曹操显然不是因为某人沉迷花柳就将其一棒子打死的类型,更何况在中国古代男性特别是如郭嘉这样有一定地位(洧阳亭侯)的男性现身教坊并不稀奇。数一下曹操有多少老婆就知道,“好美色”在曹操眼中不足为奇。如果陈群以此状告郭嘉,难免有指桑骂槐之嫌。因此“不治行检”为与n多女子纠缠不清的可能性极低。
此外,能让曹操看了不管的绝不会是严重的犯罪,如果郭嘉打劫了国家银行曹操绝不会如此淡定置之不理(这什么比喻?)。换言之,郭嘉的行为极有可能是违法而非恶性犯罪,如果是举止不当也更有可能是在正式场合失礼等在陈群看来极为严重的举止。
再次,窃以为曹操的“愈益重之”针对的并非“不治行检”而是“嘉意自若”。从曹操的诗词中可以看出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是豪放洒脱并且有些叛逆的,郭嘉在此种情况下“意自若”我行我素极有可能是二者惺惺相惜的原因之一。
其四,“持正”。
与“廷诉”对应,“持正”亦是极为正式的用语。这也可以从侧面推断郭嘉的行为不太有可能是与教坊有关的私人问题而是违法或失态之举导致陈群的屡次检举,甚至有可能闹得陈群要法办之(别忘了死在曹操五色棒下的倒霉鬼),但碍于郭嘉的身份地位,因此“廷诉”一方面是陈群向曹操提出检举征询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对郭嘉的警告,只可惜偏偏遇上一个不识相的。这样在曹操看来不仅做出样子维护了政丵府的公信力,而且没有动真格避免内耗导致同僚猜忌。虽说这样有可能并非陈群的本意,但事实上如此处理确实较为稳妥得体,曹操“亦悦焉”也在情理之中。
综上,郭嘉的“不治行检”极有可能是触犯宵禁之类的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举止失当可能性相对较小,ooxx可能性最低,基本可以排除。
------------------------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