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妍: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第4/5页)
陈夫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导师职责:课题组和导师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教师不得随意拒绝担任课题组的导师。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担任,必须向学生清楚地说明原因,并以书面形式向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说明原因。教师一旦担任课题组的导师,就要全面担负起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职责。导师要做好指导学生的原始记录。
学校将组织班级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作为班主任工作业绩的考量指标之一,学校将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评优和职称评聘的条件之一。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上学校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包括课题选择上的自由、课题组组成上的自由、活动计划与活动方式选择上的自由。三五个学生按自主、自愿的原则组成课题组,自行聘请本组的指导老师,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活动。
3、强化过程管理,解决诚信问题
课题研究成果的诚信问题事关课程实施的成败与学校的学习风气,事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诚信问题,学校除了提供必要的课程教育与课程激励使学生想着要去实施,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技术支持使学生有能力去实施外,更重要的是强化过程管理。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分散实施的特点,过程管理又不可能依靠跟踪检查进行,华侨中学通过严格规定结题时应该提交的物件和结题报告的规范来确保课程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对于结题时应该提交的物件,学校规定,除了有体现研究成果的结题报告,还应该要有与研究成果相一致的原始材料。与研究成果相一致的原始材料包括开题报告、采访提纲与采访实录、调查问卷及其统计分析、小组活动过程的详细记录、小组成员的自评和互评材料、小组成员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指导老师对课题实施情况的分析等,还可以附上收集来的文字材料。如果只有一篇小论文,将被认为是抄袭的而拿不到学分。
对于结题报告,学校规定,结题报告在内容上要体现出活动的主要过程、相关的主要事实和得出的主要结论。具体内容可包括你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做、采取了什么样的研究步骤、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认识到什么,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结论是什么、有什么主张或建议等。而且学校规定结题报告中要有“我”,不能只见相关知识而不见研究者本人的活动,也就是说,结题报告是要用第一人称写的,要反映出从选题到结题整个过程的基本情况。结题报告的篇幅在3000字左右,格式要符合科学论文的规范,要有标题、提要、关键词、索引等部分。
以上几条,既是对学生活动的规定,更可看作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说,必须踏踏实实去实践,才能提交以上物件。因此,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真搞比假搞容易,假搞比真搞还要辛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诚信问题。
4、实施多层次的课程评价
(1)课题组内部的评价
课题研究结题的时候,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对自己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还要对本课题组其他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导教师要对整个课题组的表现作出评价。正是要通过这样一些手段,让学生学会掌握“自我反思”这一能够有效促进自我成长的武器。
(2)学校的评价
学校专门组织研究性学习专家评价小组的成员对提交的结题报告进行评估,并对每个学生进行学分认定,评选出优秀课题组和不能过关的课题组。对优秀课题组获得一、二等奖的课题,分别给予奖励;对不能过关的课题组,学校将发出通告,让其利用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时间,做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修改和补充,重修研究性学习学分的工作。
(3)网络评价
将结题材料上传到网络,让课题组的研究接受师生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与评价,这使得课题组更加诚实、更加认真地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也是本校及本省市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特色。
二、实践效果
1、课题研究成果的诚信问题
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以及严格规定结题时应该提交的物件和结题报告的规范,确保了课程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2、课程实施与管理的规范问题
通过多年的摸索,在选题、开题、研究、结题和交流等各个课程实施环节上都形成了相应的实施与管理的制度与方法。
3、课程实施团队问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打造了一个由班主任队伍与指导教师队伍组成的强大的课程实施团队。
以上这些,都对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与促进作用,也使得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模式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全国各个省市区包括城市与乡村的普通高级中学。
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明白了事理、磨练了心志、提升了能力,让学生学会了赏识别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
《2008年海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结果通报》指出,海南华侨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管理堪称典范”,“学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抓得严、实,有完整的过程管理记录,课程实施常态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覆盖率高且成效显著”。2009年,经过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织评选,海南华侨中学的“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之研究性学习实施”被确定为向全省高中学校推广的项目,该项目自2006年以来,也曾多次作为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程的培训案例而得到广泛推广。
案例2.4中小学校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实践
本案例节选自海南省2010年上报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该项成果荣获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本项成果申报者:海口市第一中学马向阳(校长)、王永策、艾瑞堂、笪旭、吴均路、连允峰等。海口市第一中学是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综合样本校。本项成果2009年经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评选确定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推广项目。在此,对研究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适合新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和现有区域、校际间教学资源的“信息孤岛”现象,已成为制约目前中小学教学资源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有效使用教学资源,成为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教师普遍没有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普遍缺乏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教学资源内容陈旧,数量稀缺,难以满足新课程实验教学需求,这些是影响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最主要的内部因素;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互相封锁仍是制约教师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最大外部障碍。
六年来,海口市第一中学针对以上问题,围绕“如何有效使用教学资源”这一难点,走出了一条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路子。
一、主要措施
基于网络系统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具体流程为:成立教学资源中心—教学资源调查—教学资源分析—教学资源规划—教学资源开发—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资源共享。
1、成立学校教学资源中心,拓宽开发利用资源的渠道
成立以教学副校长为主任的学校教学资源中心,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人员、图书馆、实验室、阅览室、电教室等资源。
2、教学资源调查,掌握校内外教学资源
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活动资源(如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各种条件;学生已具备或尚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自然与人文环境,社区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行业的专门人才等环境。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拥有哪些资源”,以及为实现高中课程目标“我们还需要哪些资源”。
3、教学资源分析,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学校教学资源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潜在危机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分析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优化配置校内外现有教学资源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