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处理 (第1/5页)
陈夫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班级上课制及其改革
(一)班级制概述
1、班级制的产生和发展
班级上课制(以下简称“班级制”)产生于16、17世纪,并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明确提出编班集体讲授的思想,使之基本确立下来。www.Pinwenba.com后来,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引进了“过程”的观念,给夸氏理论以重要补充。上世纪以来,以苏联教学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班级制的基本特征
与个别教学相比,班级制有以下基本特征:
(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个别教学没有固定的班级,师生只有个别联系。
(2)把教学内容与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在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下,不存在所谓的“课”。
(3)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能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
3、班级制的局限性
(1)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独立性受到限制,听得多,练得少,接受得多,发挥得少,他控时间多,自控时间少。
(2)难顾个别差异。班级制集中统一多,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这是受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3)人为分割内容。因教学受到规定时间的制约,这使得某些本来可一次教完的知识,受到人为地分割,不利于完整认知结构的形成。
(4)学生互不依存。学生只对教师负责,学生间分工合作少,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因而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此外,班级制主要传授现成的知识成果,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实践性不强,动手机会少,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等,即是其局限性。
(二)改革的背景和条件
从班级制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来看,它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同时,较好地改革它的条件也在逐步增加。至少可提出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