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姚伟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哲人们说过,历史学是长青之树。
因为人类历史是永无止境的,任何人都无法中断她的进程或否认她的存在。
于是,我们这群酷爱史学的“老九”在史学园地上潜心捣腾了十几个春秋,编织着长青的玫瑰梦。岂料一梦醒来,已是星换斗移、旧貌新颜——市场经济的冲击波铺天盖地而来,历史科学的殿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象牙之塔纷纷倒坍,文人士子依依投笔。史学转眼之间变成冷门,俨然瘟疫,见之者摇头,闻之者色灰。长青之树面临叶落枝枯的厄运!对此,我们也曾几多彷徨、几多哀叹、几番苦想、几番尝试,终于大彻大悟:大厦不能没有根基,人类不可忘记过去,物质生活不应抛开精神文明,十亿同胞不必都去淘金,——史学之门不容关闭!但历史随着现实的演变而累积,史学也应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变通,过去经院式的史学之路必须加以拓宽、充实,使之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树起大众史学的旗帜,把“以史为鉴”的信念注入民间、洒向社会。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因而,我们设想敞开史学殿堂的大门,以通俗的形式、多维的视角、轻松的笔调、大众的口味,将“历史”这部冗长迷茫、严肃沉重的天书,化解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个个迷人的故事、一首首动听的史诗。把史学舞台推向社会市场,将寻常百姓引入科学殿堂,让芸芸众生都能在“历史”的迷宫中得到开心,得到充实、得到启迪、得到警悟。
为此,我们首先把镜头对准了中国历代皇家生活。皇家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最上层,长期的君主**统治使她的影响辐射到社会的每一角落,是窥探中国过去自秦始皇起始的两干余年大一统君主**文化的纲领所在,而且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块空白。当然,我们深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迷宫的一砖一瓦,新中国的史学给予了足够的青睐。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帝王将相对历史进程的设计功能,不能无视君主**文化在中华民族心理上的积淀。可以说,中国现在与将来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种**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批判与扬弃。何况近年来,社会的开放、生活的充实,已经导致了人们对贵族生活的好奇,宫廷文化俨然聚成热点。诸如《皇室秘闻》、《后宫艳事》之类,文山书海,目不暇接。然而,信手拈来,或锦绣一片,或黑暗一团,或零金碎玉,或猎奇采艳,难免给人见木不见林的遗憾。所以,我们有责任开垦这块风水宝地,给这片密林来一番立体透视、系统扫描,将那些锦绣之处、黑暗之所、零金碎玉、奇闻艳事汇为一串,编成丛书。善也好,恶也好,美也罢,丑也罢,让读者自己去浏览、去辨识、去思考、去取舍。
出于综台考察的需要,我们在安排丛书结构时,打破了习以为常的王朝序列,而是按照皇室生活的方方面面归纳为十二个专题,撰成十二个集子。其中,《皇位更迭》集中叙述历代皇室围绕皇位继承问题而展开的种种流血与不流血的明争暗斗;《皇族婚媾》主要讨论历代皇室的婚媾关系及由此引起的形形色色的悲喜剧;《皇后干政》重点描绘历代皇室中皇后干政这一干百年来乍褒乍贬的特殊现象,展示吕后、文明太后、武后、慈禧太后等等巾帼强人的甜酸苦辣;《后妃争宠》则是一部历代后妃争宠夺爱的情史;《皇子教育》旨在总结历代皇室子女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皇家礼仪》对历代皇室礼仪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吉、凶、军、宾、嘉等一系列专门礼仪的实际场面作开创性的探讨;《皇帝养生》概括历代皇室在养生保健方面的苦心孤诣及由此生发的一系列节人警醒的奇闻;《宫廷饮食》一方面着力揭露历代皇室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从实用角度挖掘、理历代宫廷饮食的精华所在;《皇室娱乐》详细介绍历代皇室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皇宫侍从》系统研究历代皇室包括宦官、宫女、卫队在内的庞大侍从群体的悲剧性生涯;《皇城规制》侧重解剖历代皇城皇宫的设计建筑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神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皇陵奇观》着墨于揭露历代皇室在皇陵选址、建造、丧葬等过程中的种种荒唐、迷信、奢侈、浪费行为。同时,鉴于以往史学对待这一领域的过分部薄与忽略,以及近年来人们对待这段文化的格外瞩目与猎奇,我们在丛书编撰过程中,力求一方面抓住历史演进的主动脉,使丛书的每一个专集能系统而真实地勾勒出历代皇室生活某一方面的兴衰轨迹,给人们以“史”的线索;另一方面,则不伤大雅地注意历史长河中生活浪花的摄取与描绘,为人们提供较为全面细致的皇室生活画面。总之,严谨的学术内容与通俗的表述形式,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写作原则;能给人们提供一部经络分明、血肉完具且雅俗共赏的中国历代皇室生活史,则是我们编撰这套丛书的圆满句号。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历代皇室生活在丛书中已包囊无遗,相反,也许仅仅提纲挈领而已,因为中国的君主**政治是那样的持久,**皇室的生活圈子又是那样的庞大齐全而无奇不有,以致我们很难保证在一套丛书中一一叙及。我们只是希望人们不仅能由此掀开历代**皇室神圣的光环、神秘的面纱,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件件完整的故实,体会到帝王后妃也不过具有七情六欲的凡夫俗子,宏伟辉煌的宫殿内也如同民间集市一样的人欲横流、罪恶丛生、俗不可耐;更能从中领悟到帝王后妃同样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感受到历史潮流的必然趋势和历史车轮的强大惯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生坎坷的真谛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与必然性!
我们深知目标的高远、手笔的笨拙,种瓜得豆或顾此失彼的事毕竟难免。但我们意在探索、创新,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鉴赏需求,闯出史学自我求生、长青不老的新路。所以,我们期待哲人方家的指点迷津、世俗贤明的匡谬正误。
方舟离不开风帆。承蒙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慨然解囊,使这套丛书得以顺利而迅速地出版。其间,该社领导和总编室部分同志及文科编辑室全体编辑投入了全副身心,为本丛书添色增辉甚多。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枕。
丛书策划 薰恩林
1993年8月9日于南湖书斋
前言
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中国从有历史记载的时代算起,一直到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中国历史上共建立起大小朝廷八十三个,皇帝三百九十七位,王一百六十二位,帝王总数为五百五十九位。中国帝王之多,完全可以进入“世界之最”了。这些曾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皇帝及其皇室成员,他们的饮食生活是怎么样的呢?这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拥有社会的一切,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国家就是帝王的家天下,正因为如此,帝王也就拥有最大的物质享受。他们可以在全国各地搜罗奇珍异品,役使天下名厨,集聚天下美味。经过历代御厨的卓越创造,终于将中国饮食文化推进到了登峰造极、叹为观止的地步,使皇帝御食案上闪着奇光异彩,享受着人间最珍贵、最精美的膳食。皇帝及其皇室成员所享用的御膳,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地方菜多,范围土也仅仅是在国都,但历代宫廷饮食都是那个时代中国烹饪的精华,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历代御膳是为帝王及其家室享用的,但这些美味佳肴,是由农民提供原料,工匠提供餐具,御厨提供烹饪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饮食文明,因而它理所当然属于中国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
中国古代皇帝及其家室一般生活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都城,所以,有人说“五味神尽在都门”。但由于都城地方不同,宫廷御膳的饮食风味也就不尽一致,有北味、南味之别,北味以长安(今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为代表,南味以金陵(南京)、临安(杭州)等地为代表。当然,宫廷御膳有一定的地方特点,但又不局限于某一地方风味。如清代宫廷御膳就是在山东风味、满族风味和苏杭风味这三种各具特色风味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不同朝代的宫廷御膳,其风味特点也不同,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宫廷御膳是不断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发展的,时间愈晚,饮食愈讲究,这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尽管宫廷御膳在风味上有北、南之别,在时间上有早、晚之分,但在其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即用料广泛而珍贵、讲究菜肴的造型、制作上注重规格、菜名寓以吉样富贵。在此基础上,历代宫廷饮食所形成的独特风味、传奇色彩、以及其中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确实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分析与品味。
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皇帝与皇室成员(特别是清代以前)饮食生活的系统研究,学术界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加之,古代正史文献中对皇帝如何饮食一向讳莫如深,因而越发使人们对宫廷饮食感到神秘。近代以来,以清官生活为题材的野史、小说等文学作品固多,但多是寄想托情之作,不可完全作为信史。所以,有很多人在领略了艺术的熏陶以后,又很想知道真实的历史,如皇帝的饮食生活是如何安排的?吃些什么菜?喝些什么酒、茶?肃穆而繁缛的官廷大宴礼是如何进行的?皇室中的饮食器具是什么样的?凡此种种,都是关心历史的人们所乐于了解的。本书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试图作些解答,但由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有限,可能有些问题尚未讲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因此,笔者非常期望多多获得广大读者、专家们的赐教,俾便日后更准确、更系统地探讨这一问题。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武汉大学方爱平同志、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谢定源同志的热情帮助,他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王明权、何平、罗光清协助笔者整理了部分章节的初稿,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姚伟钧
1993年6月于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