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5章 内部刊物 (第2/5页)
云和山的此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南方不光光是这一处地方想建这种大型水力磨坊,很多地方都想修建更加坚固和耐用的水力磨坊,因为水泥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大增,新的,更大的水力磨坊势必要挤压传统的小水力磨坊,这几乎就是一个趋势,据杨改革所了解到的情况,水力磨坊这个产业,却是一个良业,是很多人都喜欢投资的一个行业,毕竟大家吃的米和面要靠磨坊磨出来,所以投资磨坊,世人对此并没有什么反感,反而很赞成和流行。
也就是说,南方的水泥需求量,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大。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还是超乎杨改革的预料,也或许是自己推销水泥的力度够强;或许是很多人开窍了,南北方都有不少人准备引进水泥来修建引水渠,准备将更多的土地开辟成良田。
旱地,荒地的价值并不高,也并不值钱,和良田相比,价值相差巨大。旱地从几分银子到几钱银子不等,但水田,良田的价格,则是在数两之间,甚至是十数两,如此之大的价格差距,使得修建引水渠改旱地、荒地为水田有了必要。
特别是在北方,在如今粮食高涨的情况下,一亩好的水田所带来的收益,是极为可观和诱人的,修建引水渠的**也就愈发的强烈。
杨改革也是颇为自嘲,这大概也是自己把水泥的推销做得够深入的原因,水泥这股风,自己一两年前就开始放了。从修建实物,比如教堂,比如下水道,到比如还在论证中的人坛,到用红夷大炮开推介会,到修建水坝,到如今自己在这水泥小楼里办公,这些都是自己推销水泥的手段,想做到了这种程度,水泥若是还打不开销路,那可真的是白瞎自己做了这么多事了。
按照杨改革所知道的,能修得起引水渠把旱地,滩涂变成良田的,无一不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也只有他们才能一次动用数千,乃至上万两的投入来做这种事。而这些人家的后台,很多都是杨改革的熟人。
杨改革并不介意这些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获得更多的土地,对于因为土地兼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杨改革也是知晓的,可杨改革是皇帝,并不是造反者,并不打算推倒这个国家来重新分发土地,对这种事,也基本是无可奈何,也不愿意去管。
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更多的农民破产,这在其他时候是可怕的,甚至会造成一个国家、王朝的覆灭,可现在,杨改革却是希望这种后果的,没有破产的农民,就不会有进城的工人,没有工人,就没有税收,从工人手上收税,远比在农民身上收税靠谱。
工业化已近启动,殖民扩张已经启动,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破产人口,需要打破土地对人口的束缚。无论是天灾也好,还是这种土地兼并会导致帝国覆灭的**也罢,总之,这些都是杨改革所热爱和喜欢的。
当然,敢放任这种事情,手里也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和底牌,那就是对粮食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必须要有自己的粮食基地,而粮食基地,杨改革也已经基本打造完毕,所以,对这种事,杨改革并不是很担心,日后南洋,印度洋的扩张,势必还会有更多的粮食基地,借助信风,季风,借助发达的灯塔网,借助发达的海运,杨改革自信,可以不用担心这方面的事。
思索了一阵的杨改革,抛却掉一些烦恼的事,转而考虑起其他的事来。
徐光启亲自动手修大型水力磨坊中心是不行的,顶多只能让他提一些参考意见,顶多能以他的名义主持,这是杨改革的底线了,杨改革实在是不想让徐光启过于劳累。
对于如此旺盛的水泥需求量,杨改革给徐光启的批复就是先建水泥场,先把水力水泥厂建起来再说,没有大型的水力水泥厂,这水泥的产量和价格是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水力水泥厂,却还需要修建水力设施,却又需要孙元化那里将技术转移过去。
技术的转移和互相论证,其实也一直在进行,杨改革麾下的各种科学技术实际一直都在互相的交流和互相论证,开阔这群先行者目光和知识,是杨改革一直在做的,这也是杨改革每天需要批改大量作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