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桥断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哦。不知道尚参将的话是什么意思?难不成尚参将已经有了什么想法不成吗?若是这样的话那么赶快的说出来,好让我们研究一下。”听到了尚可喜的话之后毛文龙看了看之后对这尚可喜说道,要知道尚可喜是自己手下的一员最得力的大将,不管是陆战还是水战尚可喜都能灵活的指挥,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可以说初期的尚可喜是背负着自己家族的仇恨和建奴作战的民族英雄。而且对于建奴也是从来没有手软的,但是后期的尚可喜就变成了一个只顾及自己利益的败类,汉人中的败类,被建奴封了王爷不说而且还变成了一个屠杀汉人的刽子手。
尚可喜是清初册封的重要藩王之一。对清王朝的建立。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学术界对于该人物的研究。却较少涉及。这大概与史料的相对不足,有一定的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些地方史料的日渐增多。特别是其本人亲笔信的公诸于世,对于该人物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本文选择从心理分析入手,有利于与当时社会的诸多现象发生联系,也便于为清初历史研究,提供有用的参照。尚可喜被册封为平南王,发生于顺治六年,即1649年,此后,便受命带领清兵南征广东。次年二月,清军攻至广州城下,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围城攻坚。至十一月,广州城破。随即就发生了对岭南历史发展和对尚可喜本人来说都影响深远的大屠杀事件———广州“庚寅之劫”。据清代官方史载,这场屠城,斩“兵民万余”,又“追剿余众至海滨,溺死者无算”。(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卷78之18,台湾明文书局,1986年版)在广东地方文献《广州城坊志》中,转引了方恒泰《橡坪诗话》的记载,亦曰:“……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相传城中人士窜伏六脉渠约六七千人,适天雨,渎溺几尽,其所存仅二人,双门底刘中山其一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门瓮城关帝庙神像腹中,得免诛戮。”
庚寅之劫,又称广州大屠杀,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军队在广州的屠城暴行。当年公历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军(汉军镶蓝旗)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终于攻破广州城,随后对据城死守的广州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大屠杀,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死亡人数达七十万(《广东通志》、《广州市志》)。
黄佛颐的《广州城坊志》引用清人方恒泰《橡坪诗话》的记载:“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相传城中人士窜伏六脉渠约六七千人,适天雨,渎溺几尽,其所存仅二人。双门底刘中山其一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门瓮城关帝庙神像腹中,得免诛戮。”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记载“继茂与可喜攻下广州,怒其民力守,尽歼其丁壮。”美国汉学家魏斐德(.)在其著作《洪业——清朝开国史》提及当时“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
除了《清史稿》及广东地方文献外,17世纪的来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国及荷兰人约翰.纽霍夫()也记述了这次大屠杀。近年来翻译出版的一些外籍人的笔记,也涉及到了这次屠城的一些基本史料,在此引出。
当时在华的意大利籍耶酥会士卫匡国(。1614~1661),写有《鞑靼战纪》一书,对广州屠城的惨烈状,记述曰:“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但鞑靼人饶恕了一些炮手以保留技术为自己服务,又饶恕了一些强壮的男人,为他们运送从城里抢到的东西。最后,在12月6日发出布告。禁止烧杀抢掠。除去攻城期间死掉的人以外,他们已经屠杀了十万人。”
(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5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中亦记述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
这些当时在粤的外籍人的记述,更可能是依据自己的真实观察,记述了广州城发生的事。均表明,震慑反叛(1646年清兵已经首次攻陷广州)的屠城行动持续了一段时间。血与泪、火与烟交织的17世纪的多数年份,都被中国人民的鲜血染而公元1650年(华夏历庚寅年),我们尤其不能忘记;这一年的冬天,尚可喜、耿继茂作为清军,根据主子的屠城命令,率领乌真超哈镶蓝旗的清军,对繁华的中国名城广州进行十二日疯狂屠城,惨绝人寰的程度相当于“扬州十日”,远远超过了倭人的南京大屠杀。《顺治实录》记载伪清屠城令:“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清军屠城布告:“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清史稿》:‘国语谓汉军“乌真超哈”‘,哪国的国语把“汉军”叫做“乌真超哈”?当然不是汉语,而是满语《剑桥中国明代史》“1650年秋末,清军突破明朝在广东和广西的防御。11月24日(公历),尚可喜终于攻克广州,他使这座城市(它顽强地坚持了八个半月)遭受一次可怕的大屠杀。”
而满清立场的《四王合传》、《清史稿》都说“围合十阅月”,是指围城日期跨了10个月份。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清军南征岭峤,史称‘两王入粤‘。在两王平定粤地的过程中,尚可喜对羊城进行了残暴的屠戮和劫掠。
尚可喜一生与吴三桂不睦。在尚可喜晚年,驻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满清江山岌岌可危,驻守广东的尚可喜与吴三桂火并。在援军未到之际,他几次准备在兵败时“举火自焚”或“上吊自杀”。1676年,尚可喜病死。
后面的内容这些都是真实史料上面记载的,我相信真实性大家是不会怀疑的。尚可喜可以说后半辈子简直就是汉人的梦魇,不过现在的尚可喜还不是那么投降了建奴的尚可喜,现在的尚可喜依旧还是那个主张抗击建奴的尚可喜。
“毛总兵,既然现在建奴后面的比较的空缺。那么我相信建奴盛京之中的人手定然也是不足的,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出精兵袭击建奴的盛京呢?若是成功了的话我们岂不是一举攻破了建奴的都城,而且还能给建奴一个士气上面重大的打击,并且减轻了锦州城外的作战的压力了呢?”看了看毛文龙之后尚可喜对这毛文龙微微的说道。
听到了尚可喜的话之后顿时间大厅之中鸦雀无声,众人都呆呆的望着尚可喜,要知道这个想法十分的疯狂,不,应该是相当的疯狂。袭击人家建奴的都城,真是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一时间大家都做了这样的联想。
尚可喜的父亲尚学礼,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战殁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享年52岁。官至副总兵,长期镇守辽东沿海一带,是东江总兵毛文龙部下。1625年,带领敢死队由抚顺赫图阿拉城后身偷袭后金首都。不意事败,后金调集数万人马救援首都,尚学礼与另三位副总兵及全体敢死队成员阵亡乱军之中。此事之后不久,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基本上尚可喜和自己的父亲想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