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飞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睡不着,寻思早点过来找你。”
杨振礼昨天叮嘱杨小山,今天要带他去参加劳动了。
今年是1981年,这个时候分田到户还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田到户要到1982年1月1日,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夹皮沟生产大队仍旧是集体劳动,每天早上七点半,各个小队的队长就会出来喊工,让大伙去上工。到了中午十一点半休息,吃午饭,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半继续上工,然后下工回家。
在杨振礼家吃完了早饭,杨振礼扛着一把锄头走出家门,边走边大声的喊着“上工喽!”
家家户户的生产队员们这个时候便会主动的带着农具汇聚到杨振礼身边,一行人越聚越多,然后走向农田。
夹皮沟三面环山,所以真正能用作耕田的田地并不多。
整个大队四个生产小队,人口超过500人,但耕地面积只有1060亩,这个数字可能对比南方的农村已经不算少了,但对于地广人稀的东北来说并不多。
在整个东北区域,可能也就跟辽东省南部的人均耕地面积差不多。
很多人对这个数字可能没有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在生产队时代,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亩产在500斤左右。
按照人均两亩地来计算,在夹皮沟一个农村人口的粮食年产量是1000斤,看着很多,但是别忘了这个时候农民可是还要交公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