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玄幻奇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_第四章 土木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_第四章 土木堡(2 / 3)

推荐阅读:

在那权力决定一切的世界中,有了皇后和宠妃的名分,有了权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消除所有的感情和同情心,变得冷酷无情。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在我看来,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自私,而是自保。

而在后人眼中,所谓后宫就是一笔算不清的烂账,争宠、夺位、争嫡周而复始,不厌其烦,乌烟瘴气。

这位钱皇后,就是乌烟瘴气的后宫中盛开的一朵莲花。

朱祁镇十分喜爱他的这位原配夫人,也十分照顾她。钱皇后并非出生大富大贵之家,懂得生活不易,即使在做了皇后以后,她也没有习惯养尊处优的生活,只是尽心尽力对待自己的丈夫,还经常动手做些针线。而朱祁镇数次要给她的亲戚封侯,都被她推辞。

说是御驾亲征,但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的状况却不让人乐观:既不了解敌情,又缺乏作战方略,后勤准备更是仓促,还没到大同就断粮了,再加上出居庸关连日阴雨,道路泥泞,人困马乏,大批士卒生病饿死,路上到处横着死尸。兵部尚书邝和户部尚书王佐恐出师不利,多次上书,请求打道回府。王振对此气恨交加,有一次两人又劝英宗返京,王振竟然令他们跪伏在草丛中,到了晚上方让起身。

这位钱皇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名字一直流传下来,为后人传颂。

但她与历史上的那些皇后们不同,她不是靠自己的权术阴谋、政治手段让人们记住她的。

她凭借的是最为简单也最为真诚的东西——感情。

她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历代的史官,于是她的事迹就此流传下来,并感动了更多的人。

大臣们乱成一团,各有各的打算和行动。皇帝也有,皇帝也是人,在出差之前,他也要交接好工作,告别亲人,这才能打好包袱上路。

朱祁镇现在就面临着这两项工作。他首先把国家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应该说朱祁镇是一个品性温和的人,他和他的弟弟关系也十分的好,而他的弟弟也十分规矩,对于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不贪心,比如说——皇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祁镇放心地将国家大权交给了他。

然而朱祁镇不明白的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会变化,人也是会变的。

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权威和特权后,他就无法再忍受失去它们的痛苦。

权力在带给人们尊严的同时,也会带给他们自私。

除了这些人外,兵部的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

邝埜,宜章人,永乐年间进士出身。他为人清廉,十分正直,对于王振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这次他上书反对,正是他一贯以来正派品行的表现。不出所料,他的反对也被驳回,但这并不是他劝阻行为的结束,事实上,作为一个从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做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了决定:

邝埜陪同出征,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

此时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算是出来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来。

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炫耀。

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小小的蔚县有什么好看的呢?

其实王振的目的很简单,就如同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开着车回到自己的老家,大按几声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后让全村老小出来看自己的新车、新衣服一样。

“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

但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真正震惊了本就是无胆小人的王振。

他绘声绘色地向王振讲述了那从前的战斗故事,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战败时的惨况。

参考消息

阳和之战

暂时不说责任在谁,其实就在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几百里外的大同已经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争的地点在阳和,这一战以明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完全体现出了也先军队的强悍,因为明军是有备而来,且得到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仍然不是也先军队的对手。

除了全军覆没外,领军大将宋瑛也被阵斩,随军的太监郭敬还算聪明,躲在草丛中装死,才最终逃过一劫。

只有一个人逃了回来,这个人叫做石亨,也是大军的主将。

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也先杀死,本人也落荒而逃,这对于一个指挥官而言,是最大的侮辱,但石亨是幸运的,在不久之后,他将有机会亲手拿起武器,为死去的同胞复仇。

“我会等你回来的。”

出征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

不顾无数人的阻拦,王振执意出征,他要去寻找梦想的光荣。

与他一同出征的,有很多堪称国家栋梁的文官武将,他们包括:

带几十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国人口全带出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而像白起、韩信、陈庆之、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宗南,手下长期拥兵数十万,却一直被只有几万人的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黄埔同学最后给他下了一个定义——“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他从前不过是个小小的学官,还是个学艺不精的学官,后来还成了宦官,然而这位身残志不坚的仁兄居然一下子当上了二十万人的统帅(实际统帅权在他手中)。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在很多人看来,皇后衣食无忧,母仪天下,做针线不过是消遣。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如果钱皇后知道,几年以后,她竟然会用自己的针线手艺做活去换取东西,不知会作何感想。

总而言之,这个皇后并不一般,她不要官,也不要钱,除了一心一意对自己的丈夫,她似乎没有其他的要求。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她对朱祁镇的感情是真实的,经得住考验的,在她眼中,这个叫朱祁镇的人唯一的身份只是她的丈夫,无论朱祁镇是皇帝,还是俘虏,或是被自己的亲弟弟关押的囚徒,这个身份始终没有变过。

在朱祁镇向她告别,准备出征的那个晚上,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这位妻子会像所有普普通通的出征士兵的妻子一样,嘱托自己的丈夫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并说出那句曾被说过无数次,但仍然值得继续说下去的话:

一个女人的传奇,因真情而不朽。

皇后与皇帝之间有真的感情吗?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在这位钱皇后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纯真的感情。

在那三千佳丽的深宫中,无数阴谋诡计每一天都在不断上演,为了争宠、争权,原本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会变得比男子更加阴狠毒辣,有的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骨肉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武则天)。

但这绝不是说她们可恨、可憎,事实上,她们是一群可怜的人。

交代完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去向自己的妻子——钱皇后告别。

正统七年对大明王朝而言并不是个好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夺取了国家大权,但这一年对于朱祁镇本人而言,却是幸福的,因为就在这一年,他迎娶了自己的皇后钱氏。

自古以来,几乎是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后,而且皇后的人数只会多不会少。事实上,皇后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从武则天到慈禧,她们在历史中担任的戏份绝不比某些男主角少,当然,更多的皇后则是默默无闻,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也有一些皇后因为她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权谋手段被载入史册,名留青史。

参考消息

忠臣的劝谏

这一决定挽救了大明帝国的国运。

与他们相比,其余两位辅政大臣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三杨已经死了,胡濙没有什么能力,而真正应该起作用的张辅却一言不发。

这就太不应该了,张辅率军平定安南,曾身经百战,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举动的危险性,此人是四朝老臣,王振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如果要争论起来,王振可能还不是他的对手,但年老心衰的张辅却令人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虽然一言不发,虽然明知危险,但张辅最终还是与皇帝一起出发远征,不是作为指挥官,只是作为一个陪同者。

你把儿子交给我,我就陪他走到底吧。

王振带了皇帝和二十万人,回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个目的。

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当年那个穷学官,现在出人头地了!

虽然已经变成了太监。

阳和之战史书上交代不多,但寥寥数语却足以警醒后世。郭敬是王振派去守大同的。当时大同乃是国之门户,经常与瓦剌有些贸易往来。王振为了赚钱,让郭敬利用大同的矿产资源,私自造了大批的铁头箭矢卖给瓦剌,好换取些马匹,再运回

京城高价卖出。瓦剌资源匮乏,根本无力大规模制造铁器及箭头。不知土木之难中,有多少将士是倒在自家的箭矢之下含恨而死的,实在悲哀。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着建功立业。其实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骗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个小人,一个懦夫。

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

战胜的也先已经打扫了战场,养精蓄锐,等待着对手的到来。

而对于这一切,尚在梦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终天真地认为,只要大军出发,看见敌人,一拥而上,就能得到胜利。

二十万大军就在这个白痴的引导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前方等着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在阳和差点被干掉的郭敬已经逃回来,并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

看着郭敬那惊魂未定的眼神和体态,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承父爵)、内阁成员曹鼐、内阁成员张益、兵部尚书邝埜等等,全部名单很长,就不单列了。总之,朝廷的文武精锐很多都随行而去。

能够活着回来的很少。

此时的朱祁镇也不会知道,他的传奇经历就要开始了。对于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兴奋经历。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会错的,亲征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客观地讲,朱祁镇对这次即将到来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绝不在他,因为他不过是个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且过于容易相信别人的一个年轻人而已。

王振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准备与抉择

在这短短的几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后,顿时炸了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于主管官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