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玄幻奇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_第六章 决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_第六章 决断(2 / 3)

推荐阅读:

他越打越怒,越打越气,情绪激动到极点,竟然干出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王竑觉得这样还不足以出气,于是放弃了拳脚,抓住马顺,竟然用嘴咬下了他脸上的一块肉!

疯了,彻底疯了。

这里我们从技术层面评点一下王竑的这一系列斗殴动作,他上来后首先抓住马顺的头发,抓头发这招在打架中应该说是很常用的,用这一招开头,说明他确实有一定打架经验。

但考虑到他本人是文官,平时主要工作是上奏折,所以暂不考虑他是武林高手的可能,其使用王八拳的可能性很大。而从他动嘴咬人这一点上看,他确实是气愤到了极点。因为男性打架过程中,用这招往往会被人瞧不起,所以除非万不得已,这一招是不会使出来的。

殴斗

马顺还在扬扬得意地呵斥着大臣们,往日他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突然,有一人跑出大臣行列,朝自己猛冲过来!还没有等他缓过神来,头发已经被狠狠地抓住,脸上重重地挨了好几下。

终于开始了。

第一个动手的是户科给事中王竑。

参考消息

马顺其人

马顺是个卑微的小人,他身体虽然健全,心理却有些扭曲。为了投靠在王振门下,以堂堂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竟然管王振叫爹,举凡过年过节,都亲自送礼上门,执子侄礼——磕头。迎面遇上王振时,他就会立刻滚鞍下马,伺候一旁。王振于是也很给面子,交代了马顺许多事情,比如杀人放火、栽赃陷害等等。毕竟是做锦衣卫的,马顺这一套做起来很顺手,很快就成了王振的左膀右臂。

可怕的沉默。

这种沉默是愤怒的顶点。

朱祁钰吓得脸都发白了,旁边传谕令的太监金英也不停地擦汗,这种阵势他也从没有见过,实在太可怕了。

朱祁钰开始认识到,今天不说出个一二三,他是回不去了。

当权者的沉默彻底激怒了大臣们,王振的倒行逆施、仗势欺人又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在土木堡之战中,这些大臣们也多有亲属、同年毙命。新仇旧恨,如此罪大恶极之人竟然得不到处罚,天理何在!

正当大臣们的情绪即将达到顶点时,一个不识相的家伙出现了。

锦衣卫指挥马顺一直都是王振的死党,帮着他干了不少坏事,侍讲学士刘球就是被他派人杀害的,此事尽人皆知,只是由于其势力太大,一直没有人动他。

重量级太监金英

永乐五年,远征安南的张辅带回一批伶俐的孩子作为内臣使用,金英就在其中。仁宗、宣宗两朝,金英均伺候在皇帝身边。宣德七年

很快,两人也被打死。

此时大殿上三具尸体陈列,四处血迹斑斑。大臣们已经歇斯底里,完全失去了控制,在朝堂上四处乱窜,更多的人则是继续朝朱祁钰要人。

有些大臣觉得还不解恨,便把三个人的尸体挂到东安门外示众。城中的老百姓和士兵也吃够了王振的苦,纷纷上前痛殴尸体。

朝堂上更是热闹,既然朱祁钰没有下令逮捕王振的家人同党,那就自己动手!

大臣们自发自觉地找人去抓了王振的侄子王山,这位为荣华富贵来投奔自己叔叔的仁兄终于了解到了一个真理:

如果是噩梦,就快点醒吧!

可是事实提醒了他,这不是在做梦,因为那些刚刚打死马顺的大臣们已经把目标锁定了他。他们睁着发红的眼,死死地盯着他,其中也包括那个嘴角还沾着人血的王竑。

下面的事情越发出乎朱祁钰的预料,大臣们竟然忘记了君臣名分,直接用手指着自己,要他把王振的余党交出来!

反了,要造反了!大臣竟然敢要挟皇帝(代理)!

但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朱祁钰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礼数的,他吓得浑身发抖,面对群臣的质询,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不一会儿,群臣们停止了打斗,因为马顺已经被打死。

但事情不能就这样完结,这些杀红了眼的人把目光对准了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目瞪口呆。

他看着王竑冲了出来,看着王竑抓住了马顺的头发,看着王竑嘴咬马顺,然后他看见群臣也冲了出来,一拥而上,把马顺团团围住,拳打脚踢。

最后,他看见马顺被打死,就当着他的面。

于是,在王竑动手之后,大臣们立刻蜂拥而上,几个跑得快的先赶了上去,对着马顺拳打脚踢就是一顿暴打,很快马顺就被团团围住,无数双拳头,无数只脚朝他身上招呼,转瞬之间,他已经是遍体鳞伤。

参考消息

好官王竑

朝堂斗殴事件后,王名声大振,也得到了提拔。景泰二年,他被授任巡抚苏皖。难得的是,他的为官操守一直保持得很好。景泰二年,江北徐淮连遭水灾,饿殍遍野,王一面上疏,一面还未等到答复,就开仓济民。山东、河南的流民也闻信涌来,无奈储蓄的存粮已不够供给。王想把广运仓的积粮也全部发放,这是备京师急用的,典守中官不许,王亲自前往力劝:“老百姓贫病交迫,很可能沦为盗贼。假如激起民变,你可是杀头的罪名,然后我再自请死罪。”中官不得已而答应。天顺年间,王再度被任命管理淮安、扬州的漕运,淮安人听说王又回来了,欢呼迎拜的人,数百里不绝。

跑得快的还能打上几拳,跑得慢的就没有福气了。人群围了几层,后来的大人们只能撩起官袍,抬起大脚朝着被众人包围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马顺猛踩。

“杀其同党,灭其全族!”

这可是大事啊,怎么能做得了主呢?朱祁钰胆战心惊地再三考虑,还是不敢做出决断,便下了一道命令:

“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今后再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一道谕令,也是炸药包,是增加爆炸威力的炸药包。

再议?何时再议?再议又如何?再议之后再议?

他已愤怒到了极点。

此时倒在地上的马顺是痛到了极点,也吓到了极点。他绝想不到,竟然有人敢在朝堂之上、皇帝面前动手,平时一呼百应、毕恭毕敬的大臣竟然变成了恶狼。

马顺已经十分痛苦了,但更让他痛苦的还在后头。

王竑的这一举动也惊呆了站在一旁的大臣们,但只在片刻之间,他们已经反应过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王振那帮人竟然还敢欺凌自己,实在是让人忍无可忍!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该出手时就出手!

王竑是个言官,平时的工作就是监察弹劾。此人脾气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王振一党不顺眼,而国家沦落到这个地步他也十分痛心,更加痛恨王振一伙。眼见王振已死,马顺还敢如此嚣张,他不由得怒上心头。

什么都别谈了,来真格的吧!

马顺,看我打不死你!

他冲上前去,抓住马顺的头发,先用手中的朝笏劈头盖脸地向马顺打去。愤怒冲昏了他的头脑,到后来,兵器也不要了,索性赤手空拳上阵,拿出看家本领王八拳,一套拳法用得如行云流水,密不透风,拳头暴雨般落在马顺的身上,边打还边骂:

“到了这个时候,你还敢嚣张!”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那么多的屈辱,那么多的悲痛,毫无道理的欺压侮辱,亲人好友的战死被俘,现在到了这个地步,竟然还在作威作福。

够了,足够了。

不用再压抑自己的愤怒,不用再忍受无耻的欺凌!

动手!

此时,这位马顺出马了,他仗着有皇帝的谕令,竟然呵斥群臣,让他们立刻出去。

马顺的行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找死。

就这样,由陈镒点火,朱祁钰加炸药,马顺最终引爆,三方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即将演出了明史中朝廷最为精彩火爆的一幕。

大臣们本已愤怒到了极点,哭骂声越来越大,王振的同党马顺偏偏这时跳出来,大耍威风。按理说,他们应该更加愤怒才是,可是此时这些愤怒的人们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之中。

有得必有失。

他得到的是七年的荣华富贵,付出的却是生命。

大臣们仍然处于混乱之中,打死了马顺,打死了毛贵、王长随,下面该怎么办呢?难道要一个个把王振的同党们打死吗?

大臣们有的仍然怒发冲冠,破口大骂王振。

参考消息

此时旁边的侍候太监金英眼看局势危险,这样下去,朱祁钰本人都可能有危险,他立刻派人去找毛贵和王长随。

毛贵和王长随是王振的同党,金英这个时候去找他们,实在是不怀好意。

两人被连拉带拽地拖到金英面前时,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金英也没有和他们废话,一脚把他们踢进了大殿。

此时的大臣们还在威逼朱祁钰,突然看见这两个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就如同三天没吃饭的老虎见了肥羊,恶狠狠地扑了上去。

毛贵和王长随懵懵懂懂,屁股上挨了一脚,被踢进了朝堂,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到一群衣冠不整、凶神恶煞的人朝自己冲了过来,然后就被雨点般的拳头和踢腿淹没。

所有的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那些文质彬彬的大臣们,一下子变成野兽。朝堂之上,皇帝最大,大臣唯唯诺诺,不发一言,这才是想象中的朝堂。

可是现在,满地都是被丢的官帽、官服、腰带,一群近乎疯狂的人在进行殴斗,太监们也早已躲到了一边发抖,哀号声、痛骂声、还有拳头落在人肉上发出的沉闷而可怕的声音。

更让他难以想象的是,不但那些年轻的官员们赤膊上阵,拳脚并用,连一些五六十岁的老臣也提着腰带,颤颤悠悠地走过来对着马顺踩上一脚,中间还不乏一些尚书、侍郎之类的高官。

这是幻觉。

这不可能是真的,这是朝廷,是皇帝与大臣们议事的地方,是大明帝国的中枢,但是现在,这里变成了斗殴场所,变成了擂台,变成了地狱。

于是,这些平日温文尔雅、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们一改往日之文雅举止,无论打过架与否,无论是翰林还是堂官,也无论年龄大小、官位高低,纷纷赤膊上阵。

要知道,明代的官服并不是打架的专用服装,为显示官员的地位,他们的外袍比较宽大,有时走起路来还要提起下摆,免得踩到摔跤,而且这些大人们上朝还戴着乌纱帽,就这么一副装束,怎么能打架?

此时此刻也顾不得了,大人们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丢掉帽子,卷起官服,纷纷上前痛殴马顺,还有个别人打得兴起,甚至卷袖赤膊上阵。

往日不可一世的马顺此刻只剩下了求饶的份儿,但没有人理会他,因为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人是王振的帮凶,他曾经逼死了刘球,逼死了很多被关入诏狱的大臣。

他罪有应得。

你糊弄谁呢?!

这些久经宦海的大臣们绝不会被这句话打发走。他们知道,如果错过了今天这个机会,此事就会石沉大海,王振虽然死了,但他的同党还会继续操纵朝政,今天发言的人必定遭殃,国家也就完了。

为国为己,只能拼了!死也要死在今天,死在这里!

谕令已经传达了多次,可是大臣们就是不走。

大臣们似乎达成了默契,没有一个人动,只是不停地痛骂、痛哭、死死地盯着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