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玄幻奇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_第三章 为了忘却的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_第三章 为了忘却的纪(2 / 3)

推荐阅读:

从军四十余年,一贯如此。

怀念

邓子龙战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日军的退路。

在岛津义弘看来,失去将领的明军很快就会被击溃,并乖乖地让开道路。

但是他错了。

关键时刻,邓子龙出现了。

他虽然年过七十,却依然挺身而出,率领自己的旗舰,不顾一切地冲入日军船阵,因为这是唯一能够阻拦日军、争取时间的方法。

邓子龙的战舰成功地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在数十艘日舰的围攻下,邓子龙的船只很快起火燃烧,部下随即请示,希望邓子龙放弃此船,转乘小艇,暂避他处。

参考消息

火器制造热

火龙出水

该武器由竹筒或木筒制成,中间填充火药弹丸,后部装有火药引信,射程可达两百步,专门攻击对方舰船,是明军水战的专用武器,点燃后尾部,带火在水上滑翔,故称为火龙出水。这也是人类军事史上最早的舰对舰导弹雏形。

什么新玩意儿都好,反正日军是经不起折腾了,陈璘和李舜臣趁机突围,开始组织追击。

至此,战场的主动权已完全操控在陈璘手中,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出乎他的意料。

在猫岛设下水雷,在观音浦安置伏兵,正如陈璘计划的那样,日军的所有去路被一一切断,与顺天敌人会师的梦想也彻底破灭,然而他依然疏漏了一点:失败后的敌人,将只有一个选择——撤退。

趁此机会,圈外的部分明军战舰冲了进来,与陈璘会师,企图攻破包围圈。但日军十分顽固,死战不退,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然而,就在这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陈璘的船上突然响起了鸣金声。

按日军的思维,鸣金,就是不准备打了,可如今大家都在海上,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收兵回营这一说,您现在鸣金,算怎么回事?

而明军战船在收到这一信号后,却极为一致地停止了攻击。日军不明就里,加上之前吃过大亏,也不敢动,平静又一次降临了战场。

这正是陈璘所期盼的,因为这一次,他并没有故弄玄虚,之所以鸣金,只因为他需要时间,去准备另一样秘密武器。

但要说日军毫无亮点,那也是不客观的,要特别提出表扬的,就是岛津义弘先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逃跑本领可谓举世无双,在抛下无数垫背、送死的同胞后,他终于逃了出去,虽然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几十条破船和几百名士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九日中午,历时一天半的露梁海大战正式结束,日军精锐第五军全军覆没,史称“露梁海大捷”。

露梁海大捷后,翘首企盼的小西行长部终于彻底崩溃,纷纷化整为零,四散奔逃。小西行长不落人后,率残部趁明军不备,乘船偷渡出海,经过千辛万苦逃回日本,余部大部被歼。

身负重伤的李舜臣明白,他的使命即将结束,但这场战役并未终结。

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身边的部将李莞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就要死了,但现在战况紧急,不要透露我的死讯,请你接替我的位置,以我的名义,继续战斗下去。”

这也是他的最后遗言。

在战场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胜负,因为只有胜利者的故事,才能流传下来。

这就是曾经横行海上、骁勇善战的岛津水军的最后一幕,也是古往今来侵略者的必然结局。

绝望的日军开始了最后的反扑,但已于事无补,在大炮的轰鸣声中,他们都将前往同一个世界。

然而就在最终胜利的时刻即将到来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

在战斗中,李舜臣又一次身先士卒,考虑到之前他只有十二条破船就敢打日军四百条战舰,而今正值痛打落水狗,不表现一把实在说不过去。

但就在他奋勇冲击的时候,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胸膛。

惊出一头冷汗的陈璘没有丝毫喜悦,他很清楚,日军包围圈越来越小,跳上来的人会越来越多,援兵到来之前,如果不玩一招狠的,下个被砍死的,必定是自己。

沉吟片刻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

很快,奇特的景象出现了,逐渐靠拢的日军惊奇地发现,陈璘的旗舰上竟然看不到任何士兵!船上空空荡荡,无人活动,十分之安静。

这是十分诡异的一幕,但在头脑简单的日军士兵看来,答案十分简单:陈璘船上的人,已经全部阵亡。

于是他们毫

此时的明军已不再需要指挥,当他们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怒火被彻底引燃之时,勇气和愤怒已经成为了最为伟大的统帅。

在复仇火焰的驱使下,邓子龙的浙兵发动了潮水般的逆袭,日军节节败退,被赶回了露梁海内。

在那里,他们又遇见了分别不久的老朋友:陈璘和李舜臣。

陈璘军、李舜臣军,再加上退进来的岛津军和追击的邓子龙军,露梁海里布满战舰,可谓是人满为患。

岛津义弘军的末日终于来临。等候已久的陈璘和李舜臣对日舰发动了最后进攻,数百门舰炮猛烈轰鸣,无数日军不是被炮弹当场炸死,就是跳海当饲料。在刺鼻的硫黄和血腥味中,伴随着燃烧的烈焰,蓝色的露梁海一片赤红。

明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上的需求,武器,尤其是火器的研发工作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不但民间自主开发(如四川唐家进献的毒气弹),更有朝廷的大力投入(陶瓷弹)。同时,更有各方文臣武将绞尽脑汁的设计。比如嘉靖十四年的进士叶梦熊,做过户部主事,也做过御史言官,工作之余不忘自学,没学过工科却天天画图,终于设计出了火车、神铳,还专门设计了阵法,写成了教材。

然而邓子龙回答:

“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然后,他整装正容,在那艘燃烧的战舰上,坚持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坚守自己的岗位,无论何时、何地。在他看来,这是他应尽的职责。

而撤退的唯一通道,是露梁海。

此时防守露梁海的,是邓子龙,他的手下,只有三千人。

岛津义弘已无任何幻想,他明白自己落入了圈套,此刻唯一的奢望,就是逃离此处。

在这最后的时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穷寇莫追这个成语。遭受重创的日军舰队再次聚拢,不顾一切地向堵截他们去路的邓子龙水师发动了近乎疯狂的进攻。

明军毕竟人少,在日军的拼死攻击下,防线渐渐不支,行将崩溃。

他得到了足够的时间。

随即,日军看到了另一幕奇景,无数后部带火的竹筒自明军舰上呼啸而出,重重地击打在自己的船上,所到之处爆炸起火,浓烟四起,日军舰队陷入一片火海。

这种武器的名字,叫做火龙出水。

虽然许多年后,面对拿火枪的英军,手持长矛、目光呆滞的清军几乎毫无抵抗之力,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几百年前的明军,却有着先进的思维、创意,以及登峰造极的火器。

火龙出水,就是明代军事工业最为优秀的杰作。

所以李舜臣依然是幸运的,他虽没能看到胜利的来临,但他的一切都将作为胜利者的传奇传扬万世,正如他所写过的那首诗:

全节终须报,成功岂可知?

平生心已定,此外有何辞!

节已报,心已定,便已成功,再有何辞?

伴随着李舜臣的逝去,日军迎来了自己的最后命运。在明朝联军的全力猛攻下,战斗变成了屠杀,日方四百余艘战舰被击沉,一万余人阵亡,日军惨败。

这是一件极为匪夷所思的事情,此时明朝联军占尽先机,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一盘散沙,打一枪就得换个地方,基本属于任人宰割型,行将崩溃。

敌军已被包围,兵力武器占优,士气十分振奋,残敌不堪一击,这就是当时的战况,且李舜臣乘坐龟船,四周都有铁甲包裹,射击空隙有限,说难听点,就算站出去让人打,都未必能被击中。

然而李舜臣还是中弹了。

在这世上,有些事情是说不准的,比如二战时的苏军大将瓦杜丁,自出道以来身经百战,什么恶仗、硬仗、找死仗都打过,斯大林格勒挺过来了,库尔斯克打赢了,追得德军名将曼斯坦因到处跑。如此猛人,竟然在战役结束,到地方检查工作的时候,遇上了一帮土匪,腿上挨了一冷枪,按说伤也不重,偏偏就没抢救过来,就这么死了。

李舜臣的情况大致如此。

无顾忌,纷纷跳了上去。

然而他们终究看到了明军,在即将着陆的时候。

其实明军一直都在,只不过他们趴在了甲板上。

为了给日军一个深刻的印象和教训,陈璘命令,所有明军一律伏身,并用盾牌盖住自己(挨牌而伏),手持长枪,仰视上方,当看见从天而降的人时,立即对准目标——出枪。

伴随着凄厉惨叫声,无数士兵被扎成了人串,这一血腥的场景彻底吓住了日军,无人再敢靠近。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