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玄幻奇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_第二章 天才的敌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_第二章 天才的敌手(2 / 4)

推荐阅读:

孙承宗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练兵。

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总共有七万多人。数字挺大,但也就是个数字,一查才发现,有上万人压根儿不存在,都是空额,工资全让老领导们拿走了。

这是假人,留下来的真人也不顶用。很多兵都是老兵油子,领饷时带头冲,打仗时带头跑,特别是关内某些地方的兵,据说逃跑时的速度,敌人骑马都赶不上。

对于这批人,孙承宗用一个字就都打发了:滚。

他遣散了上万名撤退先锋,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极具战斗力的群体——难民。

然后补充一句:冬天,海面会结冰。

我又问:这么宽的海面(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有十公里),都能冻住吗?

他回答:一般情况下,冻不住。

接着又补充:去年,冻住了。

去年,是2007年,冬天很冷。

如果努尔哈赤先生这样做了,那么我可以肯定,最先被拖垮的一定是他自己。

因为宁远最让人绝望的地方,并不是山,而是海。

明朝为征战辽东,在山东登州地区修建了仓库,如遇敌军围城,船队就能将粮食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到沿海地区,当然也包括宁远。

而努尔哈赤先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要知道,他的军队里,没有海军这个兵种。

更为重要的是,距离宁远不远的地方,有个觉华岛,在岛上有明军的后勤仓库,可以随时支援宁远。

从某个角度讲,他这一辈子,就栽在这个认识上。

不过局部服从整体,杜总兵死了也就死了,无所谓。事实上,此时辽东的形势相当好,宁远以及附近的松山、中前所、中后所等据点已经连成了一片,著名的关宁(山海关——宁远)防线初步建成,驻守明军已达十一万人,粮食可以供应三年以上,关外两百多公里土地重新落入明朝手中。

我原先也不明白,后来我去了一趟宁远,明白了。

宁远是一座既不大,也不起眼的城市,但当我登上城楼,看到四周地形的时候,才终于确定,这是个注定让努尔哈赤先生欲哭无泪的地方。

因为它的四周三面环山,还有一面,是海。

说宁远是山区,其实也不夸张。它的东边是首山,西边是窟窿山,中间的道路很窄,是个典型的关门打狗地形。努尔哈赤先生要从北面进攻这里,是很辛苦的。

当然了,有人会说,既然难走,那不走总行了吧。

好在杜总兵只是副总兵,一把手还在。好说歹说,才把群众情绪安抚下去,袁特派员这才安然返回。

返回之后的第一个待遇,是孙承宗的一顿臭骂:

“杀人之前,竟然不请示!杀人之后,竟然不通报!士兵差点哗变,你也不报告!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你到底杀了什么人,以何理由要杀他!

“据说你杀人的时候,只说是奉了上级的命令,如果你凭上级的命令就可以杀人,那还要上方宝剑(皇帝特批孙承宗一柄)干什么?!”

袁崇焕没有吱声。

历史上的精锐骑兵

除了关宁铁骑和八旗骑兵外,历史上还有不少横绝一时的精锐骑兵部队。比较著名的有:光武帝刘秀横扫群雄时所倚重的“幽州突骑”、曹操手下的王牌“虎豹骑”、蜀国马超率领的“西凉铁骑”、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甲兵”、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创建的“铁鹞子”、金朝金兀手下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南宋名将岳飞手底下的“特种部队”“背嵬军”、成吉思汗亲自指挥的护卫兵团“怯薛军”,等等。

天启三年(1623),辽东巡抚阎鸣泰接到举报,说副总兵杜应魁冒领军饷。

要换在平时,这也不算是个事,但孙老师刚刚整顿过,有人竟然敢顶风作案,必须要严查。

于是他派出袁崇焕前去核实此事。

所以,在孙老师的帮助下,他开始召集难民,仔细挑选,进行严格训练。只有最勇猛精锐、最苦大仇深的士兵,才有参加这支军队的资格。

同时,他饲养优良马匹,大量制造明朝最先进的火器三眼神铳,配发到每个人的手中,并反复操练骑兵战法,冲刺砍杀,一丝不苟。

因为他所需要的,是这样一支军队:无论面临绝境,或是深陷重围,这支军队都能够战斗到最后一刻,决不投降。

他成功了。

他最终训练出了一支这样的军队,一支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终其一生,直至明朝灭亡,也未能彻底战胜的军队。

在他看来,袁崇焕虽然不是武将出身(进士),也没怎么打过仗,但这是一个具备卓越军事天赋的人,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有着战死沙场的决心。

因为在战场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在之后的时间里,他着力培养袁崇焕。巡察带着他,练兵带着他,甚至机密决策也都让他参与。

当然,孙老师除了给袁同学开小灶外,还让他当了班干部,从宁前兵备副使、宁前道,再到人事部(吏部)的高级预备干部(巡抚),只用了三年。

修复大城九座,城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训练弓弩手、火炮手五万;立军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军事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守城的礌石)、卤盾等数万具。另外,拓地四百里;召集辽人四十余万,训练辽兵三万;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两白银。

参考消息

辽人能不能用?

所谓辽人,简单来讲,就是东北边疆的边民。明末在辽人能否为兵这个问题上,朝廷高层曾有过截然不同的判断:熊廷弼认为“辽人不可用”,孙承宗则力主“以辽人守辽土”。这两个主张看似矛盾,实际上却都符合实际情况。熊廷弼在任时,朝廷的控制力还在,辽人但凡有点门路的,都只顾着逃亡,根本无心抵抗,明军中所招募的辽人,没多久就逃了个干干净净;等孙承宗上位时,后金已经控制了局势,努尔哈赤将当地汉民当成奴隶驱使,横加屠戮,于是辽人的反抗意识开始觉醒,各地多次爆发抗金斗争,朝廷对辽人的态度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具体细节不知道,看起来确实很多。

事实上,王在晋并不是袁崇焕的敌人,相反,他一直很喜欢袁崇焕,还对其信任有加,但袁崇焕仍然打了他的小报告,且毫不犹豫。

对于这个疑问,袁崇焕的回答十分简单:

“因为他的判断是错的,八里铺不能守住山海关。”

于是孙承宗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你认为,应该选择哪里?”

难民,就是原本住得好好的人,突然被人赶走,地被占了,房子被烧,老婆孩子被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这样的人去参军打仗,是不需要动员的。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政策——以辽人守辽土。

承宗从难民中挑选了七千人,编入了自己的军队。四年后,他们的仇恨将成为战胜敌人的力量。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很多事,大致如下:

于是,我想起了三百八十一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我知道,那一年的冬天,也很冷。

学生

孙承宗接受了袁崇焕的意见,他决定,在宁远筑城。

筑城的重任,他交给了袁崇焕。

但要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之所以把仓库建在岛上,原因很简单,明朝人都知道:后金没有海军,没有翅膀,飞不过来。

但有些事,是说不准的。

上个月,我从宁远坐船,前往觉华岛(现名菊花岛),才发现,原来所谓不远,也挺远,在海上走了半个多钟头才到。

上岸之后,就只能眺望宁远了。于是,我问了当地人一个问题:你们离陆地这么远,生活用品用船运很麻烦吧?

他回答:我们也用汽车拉,不麻烦。

很可惜,虽然走这里很让人恶心,但不恶心是不行的,因为辽东虽大,要进攻山海关,却必须从这里走。

此路不通让人苦恼,再加个别无他路,就只能去撞墙了。

是的,还会有人说,辽东都丢了,这里只是孤城,努尔哈赤占有优势,兵力很强,动员几万人把城团团围住,光是围城,就能把人饿死。

→宁远城方位图

这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案,仅仅是理论。

就事情本身而言,并不大,却相当恶劣。既不是直系领导,又没有上方宝剑,竟敢擅自杀人,实在太过嚣张。

但此刻人才难得,为了这么个事,把袁崇焕给办了,似乎也不现实。于是孙承宗把这件事压了下去,他希望袁崇焕能从中吸取教训:意气用事,胡乱杀人,是绝对错误的。

事后证明,袁崇焕确实吸取了教训。当然,他的认识和孙老师的有所不同:

不是领导,没有上方宝剑,擅自杀人,是不对的。那么是领导,有了上方宝剑,再擅自杀人,就应该是对的。

关宁防线

袁崇焕很负责任,到地方后不眠不休,开始查账清人数。一算下来,没错,杜总兵确实贪污了,叫来谈话,杜总兵也认了。

按规定,袁特派员的职责到此结束,就该回去报告情况了。

可是袁大人似乎太过积极,谈话刚刚结束,他竟然连个招呼都不打,当场就把杜总兵给砍了。被砍的时候,杜总兵还在做痛哭流涕忏悔状。

事发太过突然,在场的人都傻了,等大家回过味来,杜总兵某些部下已经操家伙,准备奔着袁大人去了。

杜应魁毕竟是朝廷命官,你又不是直属长官,啥命令没有,到地方就把人给砍了,算是怎么回事?

在历史上,这支军队的名字,叫做关宁铁骑。

袁崇焕的成长,远远超出了孙承宗的预料,无论是练兵、防守、战术,都已无懈可击。虽然此时,他还只是个无名小卒。

对这个学生,孙老师十分满意。

但他终究还是发现了袁崇焕的一个缺点,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缺点,从一件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上。

参考消息

袁崇焕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优等生。三年里,他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并熟练掌握了孙承宗传授的所有技巧、战术与战略。

在这几年中,袁崇焕除学习外,主要的工作是修建宁远城,加强防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后金军以骑兵为主,擅长奔袭,行动迅猛,抢了就能跑。而明军以步兵为主,骑兵质量又不行,打到后来,只能坚守城池,基本上是敌进我退,敌退我不追。这么下去,到哪儿才是个头?

是的,防守是不够的,仅凭城池、步兵坚守,是远远不够的。

彻底战胜敌人强大骑兵的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同样强大的骑兵。

应该说,孙承宗所做的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

17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天启二年,孙承宗已经六十岁了。他很清楚,虽然他熟悉战争、精通战争,有着挽救危局的能力,但他毕竟老了。

为了大明江山,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报国的理想,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孙承宗决定,收下最后一个学生,并把自己的谋略、战法、无畏的信念,以及永不放弃希望的勇气,全部传授给他。

他很欣慰,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袁崇焕。

袁崇焕回答,只有一个选择。

然后,他的手指向了那个唯一的地点——宁远。

宁远,即今辽宁兴城,位居辽西走廊中央,距山海关两百余里,是辽西的重要据点,位置非常险要。

虽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宁远很重要、很险要,但几乎所有的人也都认为,坚守宁远,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丢失了整个辽东,手中仅存的只有山海关。关外都是敌人,跑出两百多里,到敌人前方去开辟根据地,主动深陷重围,让敌人围着打,这不是勇敢,是缺心眼儿。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