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玄幻奇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七章 第二个猛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七章 第二个猛人(2 / 3)

推荐阅读: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的,一般说来的,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战场上,都是主角。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参考消息

点灯子

而且就人数而言,也差点儿,水浒好汉们,总共是一百单八个,这次只有三十六个,也就够个天罡。

但在某一点上,他们跟梁山好汉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议地相似。

你应该还记得,梁山好汉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盖。

然而,晁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后来他被人给挂了。

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样,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当时的首领,后来倒没被人挂,自己挂了。

曹文诏来后,就没法混了。

在他到任几个月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台、盂县、定襄、寿阳贼尽平。”

曹文诏实在太猛,他连续作战,连续获胜,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但凡跟他作战的,基本都撑不过一天,此后,他又在太谷、范村、榆社连续发起攻击,“贼几消尽”。

上天龙手下,有上万人,摆好阵势,曹文诏率军冲锋。

这位兄弟抵抗的时间,也就是那一冲的瞬间——一冲就垮。

垮得实在太快,所以头头也没来得及跑,就被曹文诏杀了。

他的第二站,是盂县。

盂县,离太原没多远,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左良玉的军纪

左良玉的治下军队军纪极差,风评极差。百姓听到左将军过境,躲的躲、藏的藏,有条件的都要收拾细软先到其他地方的亲戚家避一避。时人笔记记载:其军队犹如强盗,勒索人家,将人用木板夹住,小火烤,胖人能流出一地的油;抢掠人妻女上船,如果敢望着丈夫、父兄哭泣而使官兵厌烦的,立刻就会被砍了脑袋,而当街欺辱妇女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到了南明时期,又借“清君侧”之名掠戮武昌、火焚九江。

不过不要紧,就算名将,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何况还有个不会发挥失常的名将。

对于皇帝的任命,曹文诏很感动。

猛人被感动,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猛打、猛杀。

回家待了几天,又回来了。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又把他招了回来,去打关内四城,就是在那里,他开始崭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

恰好,这段时间侯恂也混得不错,顺道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客观地讲,左良玉同志的进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侯恂是个眼光很准的人,袁崇焕,他没有看错;左良玉,也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给人下套挖坑,此外,他个人的战斗技术也相当厉害。

他的成长经历,跟曹文诏类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诏好,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混到了都司。

顺便说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天启年间,他还是个小兵时,有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人。

当时的左良玉,实在没啥特点,谁都瞧不上,但这个人算是例外,看见左良玉后,惊为天人,说他很好,将来很强大,就说了几句话,建议朝廷给他提了个游击。

这位慧眼识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还记得他,因为天启二年,他还曾经提拔过另一个人——袁崇焕。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但鉴于陕西、甘肃打得太狠,他们跑到了山西。

虽说是半业余组织,但吃了这么大的亏,总结总结经验是应该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将王自用的号召下,所有剩下来的民军领袖,聚集在一块儿,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检讨教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顺便再选领导。

其实也不用选,一般这种事,都是论资排辈,经过群众推举,王自用以资历最深、工龄最长,顺利当选新任头头。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

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没书读,也得找工作,长大以后,左良玉去当了兵,小兵。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点灯子也是农民起义军的一名领袖,原名赵胜,小名儿赵四,他本是清涧县的一个读书人,因为家里贫困而又爱书,经常到附近的寺庙里蹭灯,因而得了外号“点灯子”。于解家沟花芽寺聚众起义后,占据清涧县,往来于山西、陕西。崇祯四年九月,被曹文诏撵到稷山,降了七百多人,剩下没降的藏在石楼山中。绥德知州周士奇、守备孙守法,看点灯子被打得狼狈,趁机绕到他的后方捡便宜。点灯子在逃亡过程中成了洪承畴的俘虏,于九月二十四日一命归西。

五大猛人的关系

终点太远了,从起点说起吧。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五位,外号你不知道,那就对个号吧:

闯王——高迎祥;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混世王这个外号,是很有点儿哲学意味的,毕竟在世上,也就是个混,但曹文诏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告诉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难的。

双方在盂县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诏的六倍。

六十倍都没用。

曹文诏毫不费力,就击溃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没跑掉,被曹文诏斩杀。

当时的太原,算是民军的天下,因为这里是三十六营首领、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带混。

崇祯六年(1633)二月,曹文诏开始攻击。

他追击的敌人,有二十万,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不用怀疑,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曹文诏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他的追击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对手——上天龙。

上天龙究竟是谁,就别问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诏手下的第一个首领。

除作战外,左良玉还有点儿个人技术,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凡响。

先在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然后在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最后到了武安,被大败之。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农民军全歼,他自己带着几个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来,实在很没有名将风采。

参考消息

按侯恂的说法,左良玉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但事情跟他所说的,似乎还是有点儿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祯元年,还是个小人物。

但不负侯恂所望,左良玉终究还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较特别。

这事之前也提过,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尽,袁崇焕来收拾残局,收拾来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给收拾了。

当兵的没拿到工资,才兵变,左良玉有工资,自然不参加,但手下的兵哗变,他负领导责任,就这么被赶回了家。

鉴于曹文诏、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当时去开会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队,史称“三十六营”。

跟以往一样,这三十六位头目,有三十六个外号,大致如下:

紫金梁、闯王、八大王、曹操、闯塌天、闯将、扫地王、黑煞神……

就外号水平而言,跟水浒传还没在一个档次上,梁山好汉们的文化程度,估计是够格的,什么急先锋、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现代的流行用语,相比而言,扫地王之类的外号,实在让人不知所谓。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