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传法天下 (第4/5页)
三三而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字,庆之。”李策说道。
“庆人之幸,助人之难。与你现如今所作之事,确实应景。”老人点了点头,颇为赞许。
李策的离家出走,与老人有着间接的联系。
除了现在被外人所流传甚广的不满包办婚约的版本,其实还有更深一步的原因。
闲赋在家的老人这十几年来,最得意的就是能够好好打磨孙子李策这块璞玉,将官场的所见所闻,甚至一些为官心得,尽数传授,这位在宦海沉浮了近六十年的老人,见过太多官场里的意气风发和黯然退场。
甚至,见证了大端朝从一个繁荣昌盛的世间大国,逐步走向腐朽。
“你的这几年,看似顺风顺水,但还是小打小闹,很多事情要学会变通,虽说坚持是一种美德,但不是什么时候坚持都是对的。我从官六十余年,刚步入官场时,是靖嘉皇帝,是一个将权力平衡把握古今以来少有的皇帝,只可惜痴迷与修仙,到了后期,吃药吃坏了脑子,很多荒唐决策出来了,好在不久后去世了。在之后昭仁皇帝在其父阴影下活了三四十年,上位后仍不敢放手掌权,于是原本还受制约的党争就逐渐不受控制,原本好不容易创造的靖嘉盛世彻底不复存在。”老人絮絮叨叨的讲起了往日的从官岁月,李策听的很认真,轻轻地给老人捶腿捏肩。
“这几十年算是波澜壮阔地六十年了,别看我最后全身而退,实际上若非是先前次次巧妙地站队,都获得了一些好处,以及最后地几年,给现如今地圣上当了老师,恐怕我们李家现如今地处境会更难一些。”老人继续说道:“朝廷里那个不是天下绝顶聪明地读书人,都是削尖了脑袋往上爬,有人天资聪慧,十二岁就当了状元郎,却不懂变通,最后到了四十余岁,还窝在翰林院那块清水衙门上,寸步不得进,当然我也不是说你将来会如他们这般,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地路,儿孙自有儿孙福。但是有时候尝试妥协变通,路会好走一些。”
李策点了点头,继续捶腿捏肩,力道尚好,甚至这些年有了一些长进,花样也多了起来。
老人被他这一番伺候,眉头舒展,心情大好:“说吧,这些年究竟 做到什么份上了。”
李策早就组织好答复,所以开始娓娓道来:“前一年并没有着急上手,更多地是多看少做,在桂州一个小县城地村子里,当了半年地教书先生,看了当地的民生,说是教书,实际上也就是个吃力不讨好地活,那里的百姓连吃饭都是问题,那还有闲暇功夫让孩子读书识字。还是九儿亲自上门解释免束修,才有稀疏几人来识字,不过也不长,后来干脆就放弃了,换了个地方,当了半年的佃农,体会了百姓有多艰苦。”
老人轻轻点头,事实上李策说的这些事,早就有人亲眼目睹,甚至记录在册,现如今仍摆在屋内的案桌上。
老人这几年来每天都会翻看,每看到一些李策做的好的地方时,便会饮上一小杯酒。至于觉得做的不好的地方,老人难得的拿出笔,在上面做批注,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档案汇集而来,上面的批注越来越少,先前的一些批注也有了修改。
老人并没有告诉李策,在其身边其实一直有一个自己安排的人。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吃了苦中苦,才知道世间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腌臜心酸事,所以这个天下得需要一场换血,把那些横担在百姓身上的东西去掉,把那些几百年的世家统统拉下马来。”李策犹豫了许久,还是将心中沉闷了太久的想法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