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本书从2014年初夏开始采访,到今天完稿,历时18个月。封面上"作者"只能是我一个人的名字,但也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本书,包含了太多人的心力和体力。
我当然首先要致谢王石先生,没有他就没有这本书。我自己细想下来,没有王石先生一直的鞭策和鼓励,也没有我写作工作的今天。从2006年我开始从事专业写作工作以来,他给我创造了很多写作的机会,并且不吝自己诸多人生和学习的体会和感悟,一一传递予我。知遇之恩,感谢非常。
要感谢万科公益基金为这次创作提供了采访的经费,没有这笔经费,我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一手资料。对于一本负责任的人物传记来说,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在采访过程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杨晓玲、张臻给予了很多具体的帮助,从联系部分采访对象到提供一些历史素材,她们都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在此致谢。
一些曾经和褚时健先生共事的老人特别令我感动。像已经定居通海的赵德才老人因为要接受我的采访,专门让家人开车送自己从通海赶到玉溪;像本不愿意接待客人的丁连祥老人,对我们贸然闯到家里也丝毫没有表示不满意,相反耐心地向我回忆了两个多小时;像吴仕祥老人,刚刚做完手术没多久,手上埋着输液管就在自家客厅接受了我的采访。----让我特别难过的是,在几个月后,就接到了吴仕祥老先生因病过世的消息。我珍藏了他的录音,我会一直怀念这位眉飞色舞地向我回忆自己老厂长种种趣事的烟草前辈。
谢谢邱建康先生,我记得2003年我作为杂志社记者采访时任红河卷烟厂厂长的他时,他是一个寡言、不爱与传媒言谈的人,但这次,他和我畅谈了近5个小时。
我知道你们如此敞开心扉,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对褚时健先生的一份尊敬和情谊。你们对他的这份情谊,在他任厂长时如此,监狱时期如此,年老了依然如此,如此肝胆相照和仗义,我应该向你们深深鞠躬表示敬意。
要谢谢各位工作在褚橙基地的作业长们,他们在田间地头接受我的采访,他们生动的语言帮助了我的写作。谢谢金泰果品公司年轻的团队,你们让我看到了褚时健精神的传承。
特别感谢李亚鑫先生,他一边是褚时健先生外孙女婿的身份,一边是负责褚橙运营的金泰果品公司负责人的身份。在我的采访中,无论从工作角度还是生活角度,他都完美地帮助我了解了褚橙时期的褚时健。
谢谢褚时健先生的家人。对于他们宁静的生活而言,一个采访者几乎就是一个打扰者,但他们都没有表现过任何的不欢迎,相反对我的采访都尽力配合。所以,要谢谢褚时健先生的夫人马静芬老师,褚时健先生的公子褚一斌先生,外孙女任书逸和她的先生李亚鑫,还有褚时健先生的孙女褚楚。
在完成书的文稿后,图片是件大工程,在封面照片有郭晓川先生的精彩拍摄的保证下,所幸还有红塔集团摄影师郭建林先生多年对褚时健先生的追踪拍摄,为本书图片提供了质量和数量的保证。《南都周刊》的图片总监孙海先生也为图片的丰富贡献了不少自己的库存,非常感谢这三位摄影师。
这本书最终交予中信出版社出版,不仅因为它的团队专业而敬业,更因为9年前他们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王石这个人》,而且站在我身边的策划编辑没有改变,依然是让我放心的蒋蕾。同时还有沈家乐、黄维益、曹爱菊一众专业出版人士的细致后期工作,非常感谢她们。
书稿写作是件折磨自己也折磨家人的工作,自己被折磨理所应当,但在不短时间里不得不忽略对家庭的照顾,的确让我对先生和两个女儿心怀歉意,由衷感谢亲爱的家人的支持。
最后,我当然要把最大的感谢致予褚时健先生。不仅是因为他慷慨、坦率面对我的各种提问,更重要的是,在倾听他的故事的过程里,他繁盛的人生经历,他的强大生命力,他对生活、对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也丰富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这不仅是一场采访,更是一场令人反复咀嚼的感悟。当我在2015年10月10日在键盘上敲下正文最后一个字时,我竟毫无"完稿"的感觉,就像在写作过程中我有"越写越多"的感觉一样。----褚时健人生的丰盈,远在几百页书稿之上。
也谢谢每一位读完这本厚书的读者,在轻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让我向有一颗安静的心的你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