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阿克洛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潮流逆转
20世纪60年代早期,经济学家相信,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关系。根据权衡理论,当劳动力市场紧张时,工人们会要求较大的工资增幅;当经济接近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物价也会上升,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劳动力要求涨工资,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同样处于高位。在经济规划者(包括在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的人和在财政部制定财政政策的人)看来,宏观经济政策只不过是在反映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关系曲线上选择一个最佳点。经济规划者的确可以降低失业率,扩大产出,但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产出是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的。这种权衡关系以伦敦经济学院的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名字命名,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在1958年的论文中对名义工资增长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济计量估计。这种权衡关系涉及一个痛苦的选择。如果美国的失业率达到较高的6.5%,就意味着会有1000万人失业,这相当于希腊或瑞典的总人口数。一方面,失业率出现任何形式的下降都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好处;但另一方面,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又会给科拉这样的人带来不利影响。他们发现,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很难把通货膨胀考虑进来。
但是,潮流随后发生逆转,现在的经济学家对这种权衡关系的认可度已经降低了。这种情况的确罕见。而导致潮流逆转的一个关键事件,便是1967年11月29日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美国经济学会华盛顿年会上发表的主席演讲。
根据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人们所要求的名义工资的增加幅度只取决于失业水平。但是,弗里德曼改变了这一观念。他坚持认为,那样做是不理性的。他说,工人并不是为名义工资讨价还价。如果那样,他们会受货币幻觉的影响。正相反,他们是为实际工资讨价还价。这意味着,除了在既定的失业水平下,预期通货膨胀率为0时,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之外,人们还会在其中加入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什么?因为无论是购买劳动力的雇主,还是出售劳动力的工人,都只关心工资能够买到什么。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工资相对于物价的价值。我们来看看这意味着什么。假定失业率为5%,预期通货膨胀率为0,在此情形下,工人和雇主为工资上调2%进行谈判。那么,在失业率同为5%的情况下,若预期通货膨胀率为2%,工人就会为工资上调4%进行谈判;若预期通货膨胀率为5%,他们则会为工资上调7%进行谈判。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预期通货膨胀率将被一对一地加入工资谈判中。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价格上涨,通货膨胀预期也会一一对应于价格上涨。为什么?因为买卖双方都没有货币幻觉。卖者只关心出售产品时的相对价格,而买者只关心他们购买产品时的相对价格。因此,在定价决策中,通货膨胀预期也会被考虑在内。
弗里德曼还指出,如果在工资设定和价格设定中一对一地加入通货膨胀预期,那么失业水平就会比较稳定,而不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会呈螺旋上升之势。假设我们的起点是零通货膨胀预期和低失业率。在此低失业率水平上,由于对劳动力和商品的需求都很大,企业就会设法提高其产品的相对价格。<sup><a id="w3" href="#m3">[3]</a></sup>这意味着,价格的提高必须超过通货膨胀预期。但如此一来,人们随后就将发现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他们的预期,进而会上调其通货膨胀预期。尽管这种调整包含他们对过去的误判,但不会削弱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或通货膨胀的上升。只要需求维持在这一高水平上(即只要失业率保持在低位),企业设定的价格就会继续超过预期通货膨胀率,公众也会继续上调通货膨胀预期,而且这些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预期将继续一对一地加入工资谈判和价格设定之中。同理可得,如果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将低于预期水平,价格和名义工资增长率就将螺旋式下降。
所以,弗里德曼得出结论,在一定失业水平下,通货膨胀既不会螺旋式上升,也不会螺旋式下降。他将此称为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运用这种巧妙的手法彻底改变了宏观经济学。如果没有货币幻觉,通货膨胀和失业水平之间就不存在可以由货币和财政当局决定的权衡关系。相反,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这些决策部门的作用应该是使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保持稳定,以避免螺旋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且,由于从长期角度来看,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水平之间不存在权衡关系,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应该让通货膨胀率保持在合理的低位。毕竟,这样做并不会使失业率大幅上升。
所谓的自然失业率理论几乎一夜之间就流行起来。人们很快就接受了它,这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与经济学家们日益认为经济学应该更科学的观点相契合。经济学家所谓的科学是指,理论上假设的行为应该源于最大化原理。经济学家所谓的科学还意味着动物精神没有立足之地;在工资和价格设定中,货币幻觉也不起作用。
事实上,弗里德曼观点的流行还有另一个原因,即提出时机刚刚好。菲利普斯对1861~1957年这97年间英国的名义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数据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他发现名义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升高时,通货膨胀率下降。他的工资公式没有包含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的美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上升了,这似乎与菲利普斯已经发现的权衡关系相矛盾。自然失业率理论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种解释: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原因是,当时发生的严重的石油供给冲击和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向外移动,而失业率上升是需求下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