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索维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关于这一理论,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的支持者甚至很少提供具体的实例来证明这样的事情曾经发生过。也许更惹人注目的是,即使在法庭上,在反托拉斯法案件中,他们也不需要提供具体实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曾说过:“我从未见过任何有记载的掠夺性定价的例子。”
虽然 20 世纪 40 年代的 A&P 百货连锁店、20 世纪 90 年代的微软公司都曾被指控实行了“掠夺性”定价,但是在这些案件中,都没有出现掠夺性定价理论中的结果。低价格(A&P 百货连锁店)和包含免费浏览器(微软案)被解读成是为了取得垄断地位,即使它们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些目标。
由于这一理论几乎不可能进行证伪,被起诉的企业不能辩称它没有追求这一目标,问题就仅仅变成了法官是否选择相信它。
掠夺性定价不只是一个没有证据的理论,它也几乎或根本没有经济意义。为了将一个竞争者逐出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这个公司遵循的是非常危险的策略,它会不断亏损。它唯一能确定的是一开始会赔钱。长期来看能否获得足够的额外利润以补偿这笔赌资是未知的。它能否得到补偿并同时避免反托拉斯法的制裁就更不可知了,而且反托拉斯法会带来数百万的罚款并导致公司被拆分。但是,即使这家可能的掠夺者公司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也并不能保证消灭现存的所有竞争者就意味着消除了竞争。
即使一家竞争对手被迫破产,它的实物设备和技术人员也并不会随风消逝。这些设备和人员可能会被新产生的企业家获得,而且获得这些实物设备和失业工人的成本很可能非常低,使得这个新竞争者的成本比破产的竞争者更低,这样它就成为更危险的竞争者,因为它能用更低的价格或相同的价格提供更高的质量。
为了说明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追溯到 1933 年,当时《华盛顿邮报》(<cite>Washington Post</cite>)面临破产,尽管并不是因为掠夺性定价。不管怎样,它的破产没有导致印刷机、大楼或记者的消失。所有这些资产后来都归出版商尤金·迈耶(Eugene Meyer)所有。就在 4 年前,尤金·迈耶曾为收购这家企业而竞价,却没有成功,如今却只用了不到原来 1/5 的价格就将其纳入囊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新的所有者和新的管理方式下,《华盛顿邮报》成长为美国首都最大的报纸。21 世纪初,《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 5 份报纸之一。
假设 1933 年《华盛顿邮报》是由于某个竞争者的掠夺性定价而破产,那么这个竞争对手所获得的不过是《华盛顿邮报》的再次崛起,因为尤金·梅耶拥有比原所有者更低的生产成本,于是《华盛顿邮报》变成了一个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
破产可以消除特定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但是它并不能消除新进入者带来的竞争。这些新进入者既可以接管一个已破产的企业,也可以在该产业中白手起家创办自己的企业。摧毁某个竞争者,或是摧毁所有现存的竞争者,都不意味着消除了竞争,它还会以新企业的方式出现。总之,“掠夺性”定价是一个成本高昂的险招,要想用随之而来的垄断利润来补偿初始损失,希望微乎其微。它不过是一个没有具体实例的理论,这一点我们不用感到惊讶。我们应该惊讶的是,这一未经证实的理论在反托拉斯案件中受到如此的重视。
反托拉斯法的得失
也许,美国反托拉斯法最显著的正面效益是对串通定价的全面禁止。不论是出于什么理由,串通定价都是违法行为,往往会遭受重罚。但是它是否能抵消反托拉斯法对市场竞争带来的其他各种负面影响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印度实施了更严格的反垄断法,造成了许多明显适得其反的后果,而这些法律最终在 1991 年被废止。印度禁止实业领袖扩大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防止它们超出“垄断”界限,因为垄断的界定不考虑“垄断者”有多少竞争者。结果印度企业家把其精力和资金放到印度之外,为那些没有“垄断”限制的国家提供产品、就业和税收。比如,有一位印度企业家从加拿大采购纸浆,在泰国生产纤维,并把这些纤维运到他在印度尼西亚的工厂用于产纱。然后,出口到比利时,在那里这些纱将被织成地毯。
究竟有多少其他印度企业由于严格的“垄断”限制而在印度之外的国家投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1991 年印度废除《垄断和限制性商业行为法》后迎来了大型企业的扩张,这里面既有印度的企业,也有外国企业,因为这些外国企业现在发现印度更适合建立和扩大企业了。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不断飙升,随之而来的是贫困人口下降,印度政府的扶贫能力也加强了,因为经济活动的增加带来了税收收入的增加。
印度的《垄断和限制性商业行为法》本想要限制大型企业,实际效果却是为企业阻挡了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结果就是降低了企业追求效率的激励。回顾这一时期,印度的企业家领袖塔塔集团(Tata Industries)的拉坦·塔塔(Ratan Tata)谈到他自己的大型企业集团时说:
集团在受保护的环境中运营。这些不敏感的企业不担心竞争,不担心它们的成本,也不关心新技术。许多企业甚至不关心市场占有率。
总之,缓冲式资本主义(cushioned capitalism)造成的后果类似于计划经济。后来印度经济对国内外竞争开放也就引发了令人震惊的变化。当塔塔钢铁公司(Tata Steel)的董事获悉,运费上升使公司面临每年 2,600 万美元的亏损时,他们“焦虑不已”。过去,他们只需相应地提高钢铁价格即可,如今面临其他钢铁生产商的竞争,内陆运费不能直接通过涨价传递给消费者承担,因为这样会把顾客拱手让给全球范围的竞争者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塔塔钢铁公司别无选择,要么倒闭退出,要么改变经营方式。据《福布斯》杂志报道:
塔塔钢铁公司花费 23 亿美元关闭了破旧的工厂,更新了铁矿、煤矿和钢铁厂,并新建了一座高炉……多亏了设备更新和不合格率降低,1993 年到 2004 年,生产率从每人每年 78 吨钢猛增至 264 吨。
2007 年,《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塔塔钢铁公司声称自己是世界上生产成本最低的钢铁生产商,分析人员已经证实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但是,如果这家公司和其他印度公司在预防“垄断”的幌子下不参与竞争,那么它们就不必要进行这些调整。印度的钢铁业,如同其汽车业、钟表业及其他行业一样,都因竞争彻底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