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索维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评判一个经济体成功与否,常识观察与统计数据都是必要的。
——西奥多·达尔林普尔(Theodore Dalrymple)
有些基本经济原理适用于特定市场上的特定产品与劳务,也有些经济原理适用于整个经济。就像存在对特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一样,也存在着对整个国家总产出的总需求。不仅如此,总需求会上下波动,正如单个商品的需求会波动一样。1929 年股市大崩盘后的 4 年间,美国的货币供给下降了惊人的 1/3。这意味着,<strong>在以前的价格水平</strong>(包括以前的工资水平)上无法售出和以前一样多的商品,或雇用一样多的人了。
如果价格和工资也立刻下降 1/3,那么减少后的货币供给就仍然可以购买如以前一样多的商品,而且同样的实际产出和就业也可以继续保持。实物产出的数量将保持不变,只是产品标价降低了,因此虽然工资减少了,仍然可以购买到和以前一样多的商品。然而实际上,复杂的国民经济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迅速、完美的调整,因此就出现了总销售量的大幅度下降,以及相应的产量和就业下降。1933 年,美国的实际产出相较 1929 年降低了 1/4。
股票价格暴跌,严重缩水,美国的公司普遍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亏损经营。失业率也从 1929 年的 3% 上升到 1933 年的 25%。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灾难。而且,不仅在美国,全球范围都遭遇了萧条。德国在 1931 年的失业率达到了 34%,为纳粹在 1932 年获得选举的胜利埋下伏笔,而这次选举胜利又促使希特勒在 1933 年掌权。在世界各地,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所带来的恐慌、政策和制度直到 21 世纪仍然清晰可见。
合成谬误
我们在讨论某些特定商品、行业或职业的市场时适用的一些原理,虽然可能在讨论国民经济时也同样适用,但是我们不能事先假定情况始终如此。考虑国民经济时,一个特殊的问题就是避免哲学家所说的“合成谬误”,这种错误的假设认为,适用于局部的东西也自动地适用于整体。例如,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新闻里充斥着企业和行业大幅减少就业岗位,一些大公司裁员数万人,一些行业裁员数十万人。然而,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整体经济的失业率却是最低的,而全美国范围内增加的工作数量也达到了历史新高。
媒体报道的各个经济部门的真实情况,与整个经济的真实状况恰好相反。
合成谬误的另一个例子是,加总所有的个体投资得出一个国家的总投资。比如,当个人购买国家债券时,对个人来说它是一份投资。但是,对整个国家而言,实际投资并没有比没有这些债券时有所增长——没有新建工厂、办公楼、水电站等。个人所购买的,只是未来从纳税人那里征收来的税收的一份权利。对个人来说的额外资产是纳税人的额外负担,对整个国家来说两者相互抵消。
合成谬误并不是经济学特有的错误。在体育馆里,任何一个人站起来就可以更好地观看比赛,但是如果每个人都站起来,那每个人就都得不到这一好处。在一座起火的大楼里,对任何人来说,用跑的肯定比用走的能更快地跑出来。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跑起来,那么人们的惊慌逃窜很可能会把门口堵住,导致一些人在火灾中不必要地丧命。这也是为什么需要火灾演习,这样人们就能养成在紧急情况下有序撤离的习惯,从而挽救更多生命。
合成谬误的核心问题是它忽视了个体之间的<strong>相互影响</strong>(interactions),也就使得对个人来说正确的东西对所有人来说却是错误的。
关于合成谬误,一个普遍的经济案例就是,在一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失业率的行业中尝试“保住工作岗位”。对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来说,不论是通过补助、由政府机构购买企业或行业产品,还是通过其他形式,总能在政府介入后被挽救。支持这些政策的人忽视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而政府花费的每一笔钱都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在零部件行业保住了 10,000 份工作,可能会因为政府从其他经济部门征税,导致这些部门的资源流失失去 15,000 份工作。这一谬误并不在于相信能够保住某些特定行业或经济部门的工作,而是在于相信能够保住整个经济的净工作。
产出与需求
要理解国民经济,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就是总产出加总后的数量。我们也需要理解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我们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中已经清楚了解。国民经济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几乎总是政府,虽然它并不是在每个行业都很重要。和其他领域一样,国民经济领域的事实相对简单且不难理解,复杂的是澄清误解。
不断增加的产出,最终会超出经济的吸收能力,这种担忧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最久远的困扰。如果真是这样,大量卖不出去的商品会导致产量的持续削减,进而导致大量持久的失业。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这种观点不时出现,虽然经济学家通常不这样认为。然而,20 世纪中期,一位名叫西摩·哈里斯(Seymour Harris)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似乎表达了这样的看法:“私有经济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就是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20 世纪 50 年代,畅销书作家范斯·帕卡德(Vance Packard)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商品、设施以及生活装饰品的大量过剩”已经变成美国的“重大国家问题”。
罗斯福总统将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归咎于某类人,这些人“手上生产的产品超过了其钱包的购买力”。一本被广泛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这样来解释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起源的:
是什么导致了大萧条?一个基本的解释是农场和工厂生产过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 世纪 30 年代的萧条是出于过剩,而不是需求。这是“巨大的过剩”或“充足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