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斯·施瓦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_瞬息万变
上文中已明确指出,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是世界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的“罪魁祸首”。此外,这两大因素还创造了一种即时文化。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世界,一切都变得更快速了。如果要用一件事物来解释这种惊人的速度增长,无疑就是互联网。如今,全世界网民数量已超过半数人口(占比为52%),而20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8%。2019年,全球售出超过15亿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作为速度的象征和载体,让我们能随时随地与外界联系。物联网(IoT)现在实时连通220亿台设备,涵盖汽车、医院病床、电网、水站水泵、厨房烤箱和农业灌溉系统等。到2030年,联网设备数量预计达到500亿台以上。关于“瞬息万变”的其他解释则指向“稀缺性”因素: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也被认为越来越稀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有研究显示,富裕城市的人走路步伐总是比贫穷城市的人更快——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可浪费!无论原因为何,结果都十分明确: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配偶还是父母,领导者还是追随者,都在经历快速变化,变化虽然间或断续,却从不曾停止。
瞬息万变表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危机、社会不满、科技发展与应用、地缘政治动荡、金融市场,还是传染病的传播,一切都在快速向前。我们生活在即时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让人感觉烦躁不安。从“准时制”供应链到“高频交易”,从闪电约会到快餐,新的即时文化痴迷于追求速度,全面渗透我们的生活,影响无处不在,以致一些专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紧急命令”(dictatorship of urgency)。这种现象确实会产生极端情形。例如,微软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仅仅慢250毫秒(即1/4秒)就足以让一个网站的点击率输给“速度更快”的竞争对手!当所有因素综合发生作用,那么政策、产品或概念的有效期,以及决策者的权力周期或项目的生命周期,都会急剧缩短并且往往难以预知。
新冠病毒在2020年3月的快速蔓延生动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大部分地区,引发的震荡似乎催生出一个全新时代。这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感染者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令许多决策者和大部分民众措手不及,因为我们通常很难在认知上理解指数级增长的意义。不妨借“翻番天数”的概念来思考:如果一种大流行病的感染者数量每天以30%的速度增长(2020年3月中旬一些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就属于这种情况),确诊病例(或死亡人数)将在两天多一点儿的时间内翻番;如果每天以20%的速度增长,需要4~5天的时间可以翻番;如果每天以10%的速度增长,则需要一个多星期才能翻番。换个说法,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达到10万需3个月,从10万翻番到20万需12天,从20万增至30万需4天,而从30万达到40万只需2天,从40万到50万也只需2天。这些数字让人头晕目眩,因为形势在急速运转!指数级增长让我们的认知功能疲于应付,因此我们常常会患上指数“近视”<sup><a id="note3" href="#note3n">[3]</a></sup>,认为那不过是“非常快”而已。在1975年进行的一项著名实验中,两位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预测一个指数级变化过程时,估计的结果往往只有实际结果的1/10。<sup><a id="note4" href="#note4n">[4]</a></sup>理解了这种增长态势和指数的力量,我们就能理解速度问题为何重要,以及为遏制感染范围扩大而实施干预措施的速度何以如此重要。欧内斯特·海明威深谙于此,在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两个人物有如下对话。“你是怎么破产的?”比尔问。“两个阶段,”迈克说,“先是每况愈下,然后一泻千里。”重大系统性转变和颠覆往往也是如此:事情通常先是缓慢渐变,然后在某个时间发生突变。宏观层面的大重构可能也会遵循这一规律。
速度不仅有极端的形式,还可能产生反常影响。“缺乏耐心”便是其中之一,其影响可见于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最新研究表明,基于速度的动量交易会导致股票价格持续偏离基本价值或“正确”价格)以及选民在选举期间的行为。后者在后疫情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做出决策并将其落实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因为这些决策要考虑许多不同的选民群体及其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平衡国内外关切并获得立法批准,然后通过行政机制来执行。相比之下,选民期望政策和改进措施能够立竿见影,如果政策成效不够快,几乎会立刻引发失望情绪。两个群体(即决策者和公众)所处的时间范畴存在明显差异,这会造成双方的不同步。这一问题在疫情期间将更为严重,难以掌控。迅猛而来的冲击让公众痛苦不堪,而政策往往难以即刻做出反应。
面对突发的疫情,许多观察人士错误地将之等同于季节性流感。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在疫情暴发之初的几个月反复上演,可以说误导了相应的防控措施。我们以美国为例来分析这一问题,深入了解速度对疫情的影响。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在2019年与2020年之交的冬季,有3900万~5600万美国人感染流感,死亡人数在2.4万~6.2万。<sup><a id="note5" href="#note5n">[5]</a></sup>而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24日,新冠病毒确诊人数超过230万,死亡人数约12.1万。<sup><a id="note6" href="#note6n">[6]</a></sup>但这种无意义的比较应当停止,原因如下:第一,流感数据对应的是流感总负担的估计值,而新冠病毒数据对应的是确诊病例;第二,季节性流感的传播就像持续数月(至多六个月)的“温和”海浪,分布较为均匀,而新冠病毒则如海啸一般,突袭热点地区(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和地区),占用大量医疗资源,令医疗体系不堪重负,并损害了非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权益。其中第二个原因,即新冠病毒暴发的速度和群聚感染的突发性,使得其与流感的比较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