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泰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直觉上,这个模型是有意义的,但实际原因是什么?经济学家提出了两个具体理由。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当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例如,当橙汁价格上涨时,人们会用其他饮料或维生素C来取代;汽油价格上涨时,人们就会少开车,或可能共乘一部车,或买一部更省油的车。
现在来讨论供给。供给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也容易上升,这是因为当价格上涨时,厂商会变得更愿意供给商品。因此,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而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这个概念可以很简单地用一张图来呈现。商品数量为横轴,价格为纵轴。代表需求的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表示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
也许这里头包含了某些直觉,但经济学家试图详述厂商背后的具体理由:首先,当价格上涨时,厂商就会想生产更多商品,以赚取更多利润;再来,若价格上涨幅度够大,就会有新厂商决定生产并加入这个市场。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美妙的均衡点
我在前面用到“供给”与“需求”这两个专有名词时,其实不是很严谨,但它们实际上有相当特定的意义。当经济学家谈到商品的需求时,指的是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当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便有下滑的倾向。
就如“需求”与“需求量”经常被搞混一样,人们对“供给”与“供给量”也有类似困惑。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每种价格下生产多少数量。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
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4(Oscar Wilde)曾把愤世嫉俗的人定义成“一个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其价值的人”。这句话用来形容经济学家也很贴切——注重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在乎其内在的使用价值。为了像经济学家般思考价格,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你必须排除心中的预设立场。一旦习惯以后,你就能从容地区别价格和价值。你不必思考价格是否“正确”,或它是否准确反映了你的个人价值观。价格是视世界上的供需互动,即人们愿意且能够取得的状况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