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战国策》reference_book_ids\":[7130540124433075207,7129434713239849992]}],\"3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3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3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5,\"start_container_index\":3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4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5,\"start_container_index\":4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4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4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3},\"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5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5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后汉书》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5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5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后汉书》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3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3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孙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3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5,\"start_container_index\":3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1},\"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34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34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4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4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5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5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后汉书》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5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5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后汉书》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5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5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后汉书》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3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32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3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8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7,\"start_container_index\":38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3},\"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49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9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start_container_index\":49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quote_content\":\"《后汉书》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3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7,\"start_container_index\":3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2},\"quote_content\":\"《战国策》reference_book_ids\":[7130540124433075207,7129434713239849992]}],\"3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8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38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战国策》reference_book_ids\":[7130540124433075207,7129434713239849992]}],\"5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5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资治通鉴》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2,\"start_container_index\":5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8},\"quote_content\":\"《三国》reference_book_ids\":[6895589671196167182]}],\"4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7,\"start_container_index\":4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3},\"quote_content\":\"《史记》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5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5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后汉书》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54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4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54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后汉书》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1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宋史》reference_book_ids\":[6998078842355059742,7263389535617158180]}],\"35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start_container_index\":3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3},\"quote_content\":\"《战国策》reference_book_ids\":[7130540124433075207,712943471323984999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出来混, 带着胆子也得带着脑子

韩安国的晋升之路:眼泪流要流在关键处《史记·韩长孺列传》对一个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大意是说,安国这个人有大韬略,他的聪明才智,足以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游刃有余,但他却有一颗忠厚之心。虽然他本人有点贪财,但他推荐的人都很廉洁,比他自己还贤明,比如他在梁国时推荐的壶遂、臧固、郅他等人,皆是天下名士,士人们因此都给他点赞,即使是汉武帝,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这段话里说的“安国”,是西汉名臣韩安国。

01

韩安国,字长孺,梁国成安县(今河南民权县)人,自幼博览群书,学问和口才都远近闻名,让无数人竖大拇指。虽然是法家门人出身,但全身洋溢着儒学的长者之风,智慧谋略和为人处世都堪称一流。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牛人,最初却要靠哭来办事。

汉景帝时期,韩安国是诸侯国梁国的一个中大夫,是梁王刘武的谋士,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时立过大功。

当时梁王任命他和张羽为将军前去平乱,两人配合默契,一个在前线奋力进攻(张羽),一个把后方防守得水泄不通(韩安国),使吴楚叛军始终无法越过梁国的防线,堵住了叛军前往长安的路,为朝廷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叛乱平息后,之前默默无闻的韩安国和张羽声名鹊起。不过他们只是臣属,最终这些功劳当然还是“算”在了上司梁王的头上。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深受窦太后宠爱,朝廷还特别允许他有推举梁国国相以及二千石级别官员的权力。但这人却有点忘乎所以,以为有太后宠爱就可以上天,出入排场竟与天子不相上下。

人都好面子,这没毛病,可是得明白一点:即便功劳再大,太后再怎么宠信,你也不过是个诸侯国的老大,面子再大也大不过天子,也不应该大过天子,如今你却想和天子“平起平坐”,天子能高兴吗?

汉景帝不爽,明里暗里对窦太后过度宠信梁王表示不满。

窦太后当然明白,心里那个气呀,又不可能对皇帝发作,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下旨责问他们,令他们查问梁王。

韩安国是使者成员之一,他知道太后的怒火和皇上的不爽都必须消除,否则梁王和梁国都会有麻烦。可是他人微言轻,如果大义凛然地据理力争,不但没用,还会弄巧成拙,雪上加霜。

没办法,韩安国选了条迂回的路。他去找馆陶长公主,一见面就哭开了,哭得梨花带雨,哭得如丧考妣:太后为什么只看到梁王的缺点,却看不到他的优点呢?作为儿子,孝心是最大的优点;作为臣下,忠心是最大的优点,这两个优点梁王都有啊,太后却怎么也看不到。如今梁王稍微做了点出格的事,为什么就对他不依不饶呢?

想当初七国叛乱,函谷关以东的诸侯国都反了,只有梁国忠心耿耿,若不是梁王奋力阻挡向西开进的叛军,后果不堪设想啊!记得诸侯叛乱时,梁王一想到太后和皇上的安危,就急得流泪。他跪送我等六人,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叛军越不过梁国一步。在他的领导下,我们最终挡住了叛军,这可都是梁王的功劳啊。平定七国之乱,梁王的功劳最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得到了公认的,为什么如今太后要因为礼节方面的小小失误,而苛责、抱怨梁王呢?

再说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从小见的都是大排场,受了点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上所赐,他想利用皇上的恩赐,在边远小县炫耀一下,让人们都知道太后和皇上对他的恩典,难道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吗?

馆陶长公主将这一番长篇大论向窦太后一报告,窦太后高兴地跳起来:我要把他说的这些话都告诉皇帝!

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因为她觉得,皇帝听了这些话,就会消除对梁王的不满,也就不会怨她宠爱这个儿子了。

果然,汉景帝听了韩安国这番话,内心的疙瘩一下解开了,当即给太后认错:对不起呀妈妈,儿子错怪了弟弟,给您老人家添了忧愁。然后他重赏了所有梁国使者,不过相信“韩安国”这个名字,也刻在了他的心上。

帝王家不同于普通家庭,帝王家的成员之间如果有矛盾,很可能是整个国家的灾难。反过来也是一样,帝王家和谐了,那就是整个国家的幸事。

韩安国明白这点,所以他才不惜放下男人的自尊,声泪俱下地来了这番“表演”。

03

这种战术如此好用,韩安国后来对他的老板梁王也用了一次。不过这并非在意料之中,因为他没想到,聪明一世的梁王竟会这么糊涂!

事情起于一个名叫公孙诡的人。这家伙是齐国人,借梁国缺内史招聘人才之机来到梁国,梁王很喜欢他,打算请求朝廷任命他为内史。

谁知窦太后不干:你们那个韩安国,不正是内史的最佳人选吗?谁说自己的和尚念不好经!

公孙诡没做成内史,心里很不爽,便想搞点事情。于是他和一个叫羊胜的人一起,怂恿梁王向皇帝请求做皇位接班人。

他的如意算盘是,梁王喜欢我,他今后当了皇帝,自然少不了我的好处。但他没想到,立梁王为储君的“提议”,会遭到包括吴国国相袁盎在内的十多名议臣反对。这两人也是吃了豹子胆,一见事情不成,竟干脆把反对的人全杀了。

汉景帝大怒,派使者来到梁国,叫他们务必将公孙诡、羊胜捉拿归案。

大批使者来到梁国,搜查了一个多月却一无所获,因为梁王把他们藏起来了,就藏在他自己的宫里。

别人不知道,但是韩安国知道,他蒙了:这个梁王,怎么如此糊涂?这不是公然和皇上作对吗?你这小命还要不要了?梁国还要不要了?藏得了一时,藏得了一世吗?马上交出去,再诚恳地认个错,也许什么事都没有。时间一长,那就很难说了,拖得越长,问题就越严重。

我的王啊,你赶紧醒醒吧!

他入宫面见梁王,未语泪先流,又一次哭得梨花带雨,哭得如丧考妣:主上受辱,臣下该死,事情之所以弄到如此地步,是因为大王您没有好的臣下。杀人凶手公孙诡、羊胜没抓到,是因为做臣下的无能啊,请大王允许我辞别,并赐我自杀。

刘武不敢看他的眼睛:这与你无关,你何必这样?

韩安国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我的大王啊,您好好想想吧,太后和皇上之所以没有用法令来处罚您,那是还把您当亲人,他们在等您自己把人交出去。给了您这么大个台阶,您怎么不知道下呢,非要逼得他们公事公办吗?听说出了这种事情后,太后日夜哭泣,茶饭不思,她老人家年纪大了,假如受不了打击,突然去世,大王您以后要依靠谁呢?

刘武也哭了,哭得比韩安国还厉害,一边哭一边感谢韩安国的提醒,并表示会马上把人交出去。

最终公孙诡和羊胜自杀谢罪,使者回去报告后,皇帝也没再追究。

韩安国一把眼泪,再次使梁王和梁国避免了一场大祸,也给朝廷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事情过去后,汉景帝和窦太后对爱哭鬼韩安国更是刮目相看了。

04

建元初,汉武帝召韩安国入朝,先是让他担任北地都尉,后来升为大司农,再后来担任御史大夫。

入朝后,韩安国说话、做事的画风顿时大变。毕竟此一时彼一时,虽然同样是运用三寸不烂之舌,但这时候的他再也不是那个人微言轻的韩安国了,若还与之前一样,那就显得太不搭,甚至是有点迂腐可笑了。比如在对待匈奴这件大事上,他不但一改过去“可怜巴巴”的样子,还敢与其他大臣展开激烈辩论。

据《史记·韩长孺列传》,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人来请求和亲,汉武帝让大臣们讨论。

大行令王恢主张废除文、景两朝实行了多年的和亲政策,改为硬碰硬,或者干脆主动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因为根据文、景两朝的情况来看,和亲虽然暂时管用,但过不了几年匈奴就会背弃盟约,所以“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韩安国立即表示反对:

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他的大意是说,派军队到千里之外去作战,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如今正是匈奴兵强马壮的时候,他们怀着禽兽般的异心来去如飞。他们是以逸待劳,咱们的军队即使能到达,也已是人疲马乏,就好像强弩之末,连一匹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又好像从下往上刮的风,到最后连一根雁毛都吹不起来。如果咱们主动找上门去,等于是让匈奴人利用他们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就像一个武艺高强的大汉面对一个行将就木的重病老人,还没动手就胜负已分了。这么看来,发兵攻打实在是下下之策。如果不考虑这些客观因素强行用兵,后果不堪设想。

韩安国的意见得到群臣附和,原本不想继续和亲的汉武帝在仔细品味了韩安国的话之后,也同意了和亲。

05

韩安国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明白,人生在世就像船行水中,该掉头就掉头,该见风使舵就见风使舵,否则就是不顾大局,就是成心捣乱,也是找死!所以当汉武帝得到一个天时地利俱全的机会,决定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时,他并未固执地抱着他的主张不放,而是毫无怨言地服从命令,愉快地接受了任命。

这次针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也就是发生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围”。

这场行动的设计者是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豪强聂壹,他通过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匈奴人刚与咱们和亲,对咱们不加防备,可将其诱至马邑,以伏兵袭击,定可将其歼灭。

早就想收拾匈奴的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出动三十万精兵,命护军将军韩安国(他也是此次行动的总指挥)、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各率一部,分头埋伏于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又命将屯将军王恢和材官将军李息率三万精兵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人的辎重,切断匈奴人的退路。

一切安排妥当,聂壹便充当间谍,前去撒诱饵了。

聂壹撒的诱饵,对匈奴的军臣单于很有吸引力:我手下有数百人,可以杀掉马邑县令并做内应,然后马邑的一切财物就都是您的了。

马邑是当时主要的产马地,也是重要的马匹交易市场,军臣单于对它垂涎已久了。也许是被利益冲昏了头,他居然对聂壹的话深信不疑,高兴地接受了聂壹的“安排”,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只等聂壹传出消息,就能向马邑开拔。

聂壹回到马邑,和马邑县令商量,杀死了一个死囚,把死囚的脑袋高高地挂在城门上,谎称是县令的脑袋。

见聂壹“得手”,军臣单于立即率军向马邑进发。

眼看就要进入汉军的埋伏圈,不料一个细节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怎么一路上只见漫山遍野的牲畜,而放牧的一个也没有呢?

他抓来汉朝雁门尉史一问,这个怕死鬼把什么都说了,匈奴人立即退兵。

得知消息,王恢大吃一惊,却不敢追击。韩安国则不一样,埋伏几天不见动静,他改变了原定的作战计划,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只不过那时候匈奴人早就跑得没影了,韩安国无功而返。

虽然精心设计的“马邑之围”因为一个低级错误功败垂成,韩安国也没薅到匈奴一根毛,但与之前一直极力主张用兵的王恢临到阵前却向后退缩相比,他敢于主动出击的勇气已值得让人大大地点个赞了。

这种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能毫无保留地执行领导决策(哪怕与他期望的正好相反)的格局,有些人估计一辈子也学不来。

千古第一杠精:是情商太低还是智商太高?

01

历史上的汉武帝,雄才大略,征战四方,比肩秦皇。

这样一位帝王,除了他的祖母窦太后,极少有人敢忤逆,由着性子来的人大都被汉武帝送走了。唯有一个人,他在武帝手下修炼成了“杠精”,十年如一日地抬杠,把武帝气得暴走、谩骂、不胜其烦,最后还能够善终,堪称杠精界的模范和榜样。

其实历朝历代都不乏专门跟皇上抬杠的人,如果抬得好,我们还会称之为“忠言直谏”。可是汲黯和其他那些普通的抬杠有所不同,他的抬杠技术已出神入化,达到了没有杠也要抬的新境界。

一日,武帝招众臣讨论招纳人才事宜,汲黯借机表达了对武帝频繁诛杀大臣的不满。他劝武帝人才难得,不能求贤时若渴,杀之却如草芥。

汉武帝反对说:什么时候也不会没有人才,只是人们不能发现罢了,如果善于发现,何必怕无人!所谓“人才”,就如同有用的器物,有才干而不肯充分施展,与没有才干一样,不杀他还等什么!

汲黯一听,武帝好像说得还有点道理,一时无言以对。

平常人遇到这种情况就沉默了,但是汲黯不会,因为沉默不符合杠精的职业道德。面对扬扬得意的汉武帝,汲黯直言,你说得不对。

请问哪里不对呢?武帝问。

汲黯答:我说不出来,但我就是感觉不对!

众人听了皆一愣,这种不讲道理仅凭直觉的杠法让他们一时没反应过来。

汲黯又说:我虽然说不过你,但不要认为我愚昧不讲理,希望陛下从今以后能够改正。

汉武帝听完,被气笑了,转身对周围众臣说,汲黯说他自己愚昧不讲理,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后来汉朝出兵攻克大宛,俘获了千里马,汉武帝爱马如命,兴高采烈地作了一首《天马歌》献给千里马,并打算在宗庙活动中循环播放,将自己的喜悦昭告列祖列宗和天下百姓。汲黯听了立马抬杠:历来皇帝作曲都是上承祖宗、下化兆民,陛下为马作曲实在是前无古人,先帝和百姓们能听懂吗?汉武帝如遭一盆冷水当头泼下,兴致大减。

这样的事多了,连丞相都看不下去了,建议武帝杀了汲黯,幸好武帝深知汲黯的杠精本性,其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臣子,所以放了他一马。

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四万部众投降大汉,千里跋涉来到长安。汉武帝很高兴,对来降的匈奴人大加赏赐,并安排他们在长安城中居住下来。一次,有一些长安的商人和匈奴做点买卖,朝廷按照法律条例,抓了很多长安商人。

汲黯紧急求见汉武帝:陛下,您对待来降匈奴跟供奉骄横的儿子一般,我一直认为要把那些匈奴都作为奴隶赏赐给百姓才正确,即使不赏赐,也不应该因为百姓不懂法和匈奴做了点生意就抓人,我觉得陛下这样做是不对的。

听完,汉武帝表示反对,并正式送给了汲黯一个“杠头”称号,他说,我很久没听到汲黯的声音,如今他又在这里胡说八道了!

02

当时汉武帝倚重的重臣,如张汤和公孙弘,大都善于揣摩上意,能和领导愉快相处,因为他们都知道武帝脾气是出了名不好,一怒之下,不论你是将才还是文才,统统格杀勿论,有时还会灭人全族。武如李陵、李广利,皆是被武帝灭族;文如司马迁,虽未受死,但也因言获罪,受了宫刑。面对残酷的现实,武帝的下属大都极会做人,奉行领导指哪打哪的原则,不想触半点霉头。

可汲黯偏偏十年如一日地直言快语,杠来杠去,难道他真的不会出事吗?怎么可能!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杠精基本没有好下场,更别说汲黯这种海陆空全方位开杠,而且逮谁杠谁的立体化杠精,他的人际关系自然差到了极点。不久,汲黯就迎来了所有杠精必须面对的危机——来自被杠者的反击。

他首先面对的是来自同事的反击。

与汲黯同为九卿之一的公孙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用麻布做被子,一顿饭不摆设两种肉菜,世人都称颂他是简朴的典范,可汲黯听说了,却在朝堂上当众反对——公孙弘身居高位,朝廷给他的俸禄很多,但是他还用布做被子,这是在装样子,是骗人的把戏。

武帝就此事询问公孙弘,公孙弘灵机一动,主动谢罪说:确有其事。说到九卿当中与我关系好的,那就是汲黯了,今天他在朝廷之上质问我,确实切中我的问题。说到我身份显赫,却制作与小官吏家没有区别的布被,这确实就像汲黯所说的那样,是我有意矫饰做作,想借此沽名钓誉。如果没有汲黯的忠直,陛下怎么能听到这些话!

这些请罪的话说完,武帝反倒认定公孙弘谦让,越发尊重他了。

表面上汲黯这一杠没有副作用,还得到了公孙弘的赞扬,但是公孙弘看起来很宽厚,其实心机很深,只要得罪过他的人,他一定会还以颜色。

公孙弘升任丞相后,对杠精汲黯一直耿耿于怀,经过处心积虑地寻找,终于找到了杀人不见血的报复方法。

一日,公孙弘看似不经意地向汉武帝提出了一则人事调整建议:京师长安地区皇亲贵族多,难以治理,因此我想推荐耿直的汲黯任右内史,让他去管。

弘欲诛之以事,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上从之。

汉武帝准奏,公孙弘长舒一口气,满意地笑了。

右内史是负责管理长安秩序的官员,表面看起来风光,但其实治下是最难对付的皇亲贵族,历任官员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对汲黯这种普通的人际关系都搞不好的杠精来说,用这个职位足以消灭他。

还好汲黯工作能力强,处事公平,在右内史的岗位上为官数年,没出什么大事。

虽然这一难是躲过去了,但是接下的一劫,汲黯是绕不开了,因为这次反击,来自当朝皇帝。

经过历次被明怼暗杠,汉武帝实在是怕了这个杠精。有一天,汲黯收到了离京的通知,叫他去淮阳任太守,虽然汲黯哭着不想走,还找武帝求情,表示愿意一直陪在武帝身边,但武帝听到“一直”二字,更加惊恐万分。

为了让他赶紧走,汉武帝不仅数次下诏催促他离京赴任,还哄骗他说过些年就召他回来。

汲黯失落至极,他当然知道汉武帝再也不会召他回来,作为杠精,他终于被皇帝强行驱逐了。临走前,他去拜访大行李息:我被弃置到地方郡县,不能再参与朝廷议事了。御史大夫张汤用词诡辩,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主上的意思,玩弄法律条文。我被赶走了,你身居九卿高位,一定要替我杠他,早日揭发他的真面目,不然,我肯定你会没有好下场。

李息望着这位因抬杠被赶到地方任职的杠精,虽然表面答应,心里却着实不想步其后尘。然而他没想到,公元前115年,张汤事败自杀,没听从汲黯的劝告规劝武帝的李息,也因此被汉武帝治罪。

汲黯去了淮阳,虽然工作做得很有成效,但确实再也没有回到汉武帝的身边。公元前112年,他病逝于任上。

03

表面看来,杠精汲黯似乎晚景凄凉,郁郁不得志,但其实,他一生所抬过的杠在他死后都有了回响。汲黯是极少数通过抬杠实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人。

这还要从他抬杠的缘由说起。

汲黯在法制上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遵循先制;在军事上反对穷兵黩武,增加百姓负担;主张与匈奴和亲。所有的这些都与汉武帝的所作所为相反,所以他经常和武帝抬杠。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反对表里不一、沽名钓誉,所以又与丞相公孙弘不和。

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表了震动天下的自我检讨书《轮台诏》,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尚武扩张的政策,表示了悔恨,并打算及时整改。

当时若汲黯还活着,大概会一反常态,放武帝一马。

豆腐的创始人淮南王刘安在谋反之前,曾发表了一段关于汲黯和公孙弘非常经典的评价。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大意是说,我要造反,可汲黯忠义有气节,我肯定是搞不定的,至于丞公孙相弘,呵呵。

这段评论被载入史册,深受人们认同,成了对这二人的评价模板。

更有意思的是,汲黯是杠精,人际关系很糟,一直对结党营私绝不手软的汉武帝却恰恰因此对汲黯十分放心,不仅称其为社稷之臣,还放手提拔汲黯的家人,让他弟弟汲仁官至九卿,儿子汲偃官至诸侯国相。

也许大家都搞错了,汲黯不是情商低,是太高了……两朝顾命,定策元勋:最长久的为官之道是为民谋利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十二月的一天,五十三岁的宋仁宗赵祯在天章阁召集朝中重要大臣,请大家欣赏皇家宝藏十三种,有天然形成文字“赵二十一帝”的瑞石、重二十多斤的金山、紫色斑纹的龙蛋、白色的凤凰蛋等。

仁宗的飞白书天下一流,他当场写下一幅幅字赏赐给众位大臣,又在群玉殿宴请众人,让大家放开了喝,今日不醉不归。

宴席间,仁宗吩咐太监用金盘子装着香药,分别给大臣们一人一份。他还特别把宰相韩琦叫到榻前,亲手倒了一大杯鹿胎酒递给他,韩琦激动得热泪盈眶,一饮而尽。

第二年的三月,宋仁宗去世,韩琦哀伤地回忆起这次聚会,写道:“因惊前会之非常,似与群臣而叙别。”

01

韩琦能获得让仁宗亲手奉酒的殊荣,和他以往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弱冠之时即以第二名的成绩中进士,入仕途,在地方历练数年后,进中央担任谏官。

这个平日沉默寡言,庄重沉稳的人,写起批评时政的文章时却笔笔见血,毫不留情。

宝元年间,天灾连发,流民遍地,朝廷却束手无策,拿不出好的应对办法,内阁成员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等只知应付,并不上心。韩琦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心内着急,便直接向他们开炮:咱们大宋建国八十多年了,这些庸庸碌碌的宰相们在做什么呢?怎么能任由他们把朝政败坏?

洋洋洒洒一篇文章呈到皇帝面前,四位内阁宰辅同一天被撤了职。这事轰动全国,人们把它叫作“片纸落去四宰执”,韩谏官的大名因为这件事不胫而走。

这次大旱灾,四川受灾最为严重,朝廷干脆任命韩琦为救灾使者,指挥灾区的抚恤赈灾工作。这一年韩琦才三十出头,别人就已称呼他为“韩公”了。

进入灾区,他立即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撤职查办了几百名不称职的官员,打开“常平仓”给饥民分粮,又命令各地办起“稠粥”供应百姓。

据《宋史》上说,韩琦的举措让一百九十多万的饥民活了下来,这个功德真是无限大。四川百姓都感激地说,朝廷这使者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韩琦在各地任地方官十几年,一直都是敢作为敢担当,从不计个人得失。有人劝他说,您虽是在为国为民做事,但万一有个不对,不仅自身不保,只怕危及家族哟!但韩琦答:这是什么话!我只有全身心地为国家出力,至于成败是老天爷的事,怎么能为了自己的小利益就裹足不前!

传统儒家教育出来的正直士大夫,像韩琦、范仲淹,都有为天下人谋福祉的高尚情操。后人把他们两人并称“韩范”,就是因为两人风骨相同。

02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一直是个独立于宋之外的势力。

李元昊称帝后便开始攻击大宋,宋廷派夏竦为主帅,韩琦、范仲淹为副帅,到西北与西夏军交战。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夏军,范仲淹建议积极防守,以持久战遏止西夏的扩张脚步,而夏、韩两人决定积极进攻,直接消灭来犯之敌。

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以诈败诱引宋军进入伏击圈。

二月十四日,宋大将任福大军到达好水川,人困马乏,驻扎休整。前军到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道旁十余只银泥盒子,将士们惊疑不定,任福便命令他们打开看看。盒子一打开,飞出百来只带着响哨的鸽子,它们在宋军头顶盘旋,哨声远远传开——这就是西夏军发起进攻的信号!埋伏在四处的西夏骑兵听到哨音迅速合击,来不及列阵的宋军仓促应战,大败,任福等高级将领全部阵亡,宋军基本全军覆没!

这一战,史称“好水川之战”,以宋军的完败告终。

玄幻奇幻推荐阅读 More+
看着天空想你

看着天空想你

蓝蓝生
女佣看着少爷如此失落的样子,也不敢说什么。只有袁博士稍加关切地问了一句:少爷!您没事吧?殴灏的视线里只有蓝沫,痛心地将双眼闭了一会儿,接着慢慢睁开叹了一口气:..
玄幻 连载 46万字
无限游戏

无限游戏

RX
分享书籍《无限游戏》作者:RX
玄幻 连载 77万字
网游之八翼巫妖王

网游之八翼巫妖王

风神翼语
大纲即设定(大结局) 简要大纲: 第一卷:巫妖之王 主角潇哲,是一个昏迷了三年的植物人,苏醒后发现自己竟然丧失了所有关于自身过往的记忆,而
玄幻 连载 25万字
共此余生

共此余生

轻轨时代
一场莫名车祸,让易茗茶脱离人世。在引渡人指引陪同下,赶往阴曹,投胎往生。 森气阎罗殿中,那孱弱的小小少年,于阴风呼啸中,伸出手来。 满目笑意 “茶茶,我来接你回家” 原以为迎接自己的是吃吃睡睡,光阴虚度的米虫生活,未想到昔日仇人却借体重生,只为将自己再次堕入无尽深渊。 “此番,不是你死,便是我活!” 一个从现世而来的普通人,该如何去承接这份沉重的可能会将得之不易
玄幻 连载 0万字
咱们东厂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咱们东厂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怪侠一直拖
【【2020热血升级征文大赛】参赛作品】主角带着名为RPG系统的东西穿越回古代,不过这个世界虽然与原位面的历史相似,可这个世界不仅有武功心法,甚至还能飞檐走壁,穿云裂石!甚至还有许多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超自然现象。不过这些在主角的任务面前都不算什么。试问主角为何如此拼命,因为东厂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最后强调!这是轻
玄幻 连载 0万字
星之物语

星之物语

大白葵和猫猫头
玄幻 连载 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