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朗年轻时就以博学多闻享誉四方,他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史典籍担任郎中,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物。

杨赐死后,王朗弃官为他服丧,表现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道义。过了好几年,在各方大员的再三邀请之下,他才出山到徐州刺史陶谦手下担任治中从事。

其时汉献帝正被李傕、郭氾等董卓余党捏在手里,很是憋屈,王朗借机劝陶谦向汉帝进贡,以示忠心。汉献帝在水火之中得到地方大员千里迢迢送来的忠心,自然很高兴,当即提拔陶谦为安东将军,王朗也上位成为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干了件出名的事。

当时会稽百姓把大禹和秦始皇放在一起祭祀。作为儒家传承人,王朗认定秦始皇是个暴君,不配享用民间的祭祀,不顾百姓反对,坚决取缔了对秦始皇的祭祀活动。

孙策横扫江东,读书人王朗哪里是这个小霸王的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也被孙策活捉。好在孙策敬重知识分子,没有太难为王朗。

后来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王朗,王朗从江东出发,因路上战乱频繁,道路阻绝,走了一年多才到达许昌。

当时许昌的大佬们都很关心王朗的行程。他还在路上时,建设部长、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就写信给他,殷殷告白说:山高水远,音信断绝,更增加了对您的思念。现在皇帝宽容,曹公辅政,思贤如渴。我们知道您正浮海而来,一路小心,相会有期,珍重为上。

这一封信表达了对王朗的钦慕和思念,可见老王在首都士人圈子里的响亮名声。

王朗在曹魏政权最后当到了司空,和钟繇、华歆并列三公。曹丕评价说,咱们大魏朝的三公,都是一代伟人,后世是难以超越的。

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可见真实的王朗在曹魏朝可是极受认可的人物啊!

不过《世说新语》中讲了个故事,说王朗和华歆一块坐船逃难,有个人求搭载,起初华歆不愿意,王朗说:船很空嘛,为啥不让坐?后来有强盗追来,王朗就想抛下搭船人,华歆又不肯了,说:本来不想让他搭船就是考虑到这一点,现在已经答应人家了,危难之中怎么能抛弃他呢?于是还是带着那人一块走。世人以此判断,王朗不如华歆。

这故事说明在《世说新语》成书的南朝宋时期,王朗的名声就不怎么好了。到了《三国演义》中再让罗贯中先生一描写,他便永世不得翻身。

02

像一切做学问的大学者一样,王朗也很喜欢坐而论道,谈玄学,讲真理,那讲起来绝对是滔滔不绝,夜以继日,乐此不疲。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批评过王朗,说刘繇(扬州刺史)、王朗(会稽太守)这些人身居州长、郡长之位,天天空谈人生玄学,动不动就引用圣人的话,可就是不准备军务,眼睁睁地看着孙策日渐强大而一点儿措施没有,真是空谈误国的典型。

其实王朗在江东还像模像样地抵抗过孙策的扩张,算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和饭碗。

当时孙策打败了刘繇,已经兵强马壮,转头便进攻会稽。王朗手下的功曹虞翻劝他,咱们真的打不过孙策,还是跑吧,避开兵锋。王朗不同意,发兵守住固陵。孙策渡河进攻,打了几次没有攻下来。

用兵上王朗自然不如孙策。孙策趁着夜色在岸这边点上无数火把为疑兵,拖住了王朗的兵力,自己则率精兵偷偷过河直取王朗后方,打得王朗大败。王朗乘船跑到东冶,又被孙策追上,把剩下的人也打了个精光,他这才投降了孙策。

孙策没杀他,还是取笑了他一通:你这个书生,怎么敢抵挡我的兵?现在怎么办?你自己说说看!

人在屋檐下,王朗也没办法,只是在东吴张昭来劝他为孙策效力的时候一言不发,坚决不肯。最后孙策还是应朝廷召令让他回到许昌去了。

曹操见了王朗,问他孙策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朗说,孙策志向远大,勇冠三军,又有张昭这样的江东大才为谋臣,周瑜那样的英雄豪杰为将帅,将来必成大业,绝不是鸡鸣狗盗之徒。

曹操也有点看不起清谈的人,他请王朗吃饭,故意笑着说:你过去在会稽,丢了个多么好的一个饭碗。

王朗叹道:言行举止拿捏得恰到好处,真的不容易。

曹操不解,这话怎么说?

王朗答:当年我在会稽,身为长官,不能保境安民,叫“未可折而折”。明公今天的做法(当场讥笑客人),就是“可折而不折”。

曹大人,你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呢?我是你请来的客人嘛,这样说是不是太不厚道了?

03

王朗不算是实干家,处理具体事务不是他的强项,倒是一个当大学教授的人才。不过他在把握国家的大方向、历史的大走向上,还是有一定的眼光。

曹魏建国后,王朗担任过司法长官。他的判决务求宽容,这是儒家的传统,不喜欢过于苛刻,这也体现了他的长者之风。

曹丕称帝,王朗给他上了个奏章,主讲育民省刑。大意是天下征战了三十年,幸好先王(曹操)平定了北方,现在人民安居乐业,渐有生民之象,只要暂时不发动战争,好好养育百姓,惩恶扬善,按农时耕种,二十年后,国内人口滋生,兵源巨大,就可以顺利战胜吴、蜀了。

这也许是曹魏对付吴、蜀最有力的一招。

现代人看三国故事总会有个错觉,以为三方地盘大小差不了多少。但其实三国鼎立后,曹魏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有用地盘,经济最强盛,文化也最发达,他们那里才是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带。反观吴、蜀两国都在南方,人口少,平原少,经济也落后。如果没有战争,如王朗所言,和平发展上二十年,曹魏真的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后人说诸葛亮进攻中原是以攻为守,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三国后期,曹魏对吴、蜀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终于由曹魏的继任者司马氏不费吹灰之力统一了全国,就是明证。

到了魏明帝时,皇帝大起宫殿,征召后宫,劳役繁多,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辛苦,而宫中出生的几个皇子也连连夭折。

大臣们都很着急,没有继承人可怎么办?但这又是关乎皇帝面子的皇家私事,没有一定分量的人是不敢说话的。

身为司空的王朗上疏说:周文王十五岁就有了长子,周武王年老才生下成王,每个人当爸爸的时间不一样。陛下您比周武王生成王时年轻,但比周文王生子时大。如今皇后还没产下太子,其他嫔妃养育的孩子也少。周礼说后宫以一百二十人为好,秦汉后经常动辄几百上千人,可生孩子的一样不多嘛!所以求多子要专心一意,不在于女人多,不要再大肆扩充后宫啦。

唠唠叨叨一大通,还讲到小孩冬天不要穿得太厚,不要包得太紧等——看来《三国演义》中把王朗写得啰里啰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面对这样一个老臣,魏明帝只能客客气气地回复,您老人家的忠心厚意我明白,我子嗣未立让您担忧了,我一定听你的意见。

王朗死于曹魏太和二年,谥号成侯。

在他的一生中,确实有和诸葛亮产生交集的地方。

曹魏初建时,王朗、华歆、陈群这些大佬都以私人的名义给诸葛亮写过信,大讲曹魏得天下是天命所在,希望孔明先生识时务为俊杰,举巴蜀归顺。

诸葛亮全部没有回信,而是发表了篇《正议》给大家看:以前项羽强大吧?他占据中原,可是无德,最终还是败亡了。光武帝刘秀在昆阳,几千老弱兵马,照样打败了王莽的百万大军。何况我现在手上有十来万的大军,依大义讨伐逆贼,无往而不胜!

最后孔明还说:

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

你们这几个白发老头,想学苏秦、张仪,鼓动如簧之舌讲所谓“天命”,真是浪费笔墨,太不自量力了吧!

这个可能就是诸葛亮和王朗斗嘴的真实来源了。

一位低情商锦衣卫的非自然死亡

锦衣卫沈炼,如果不是因为电影《绣春刀》的上映,估计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名字。

在人们的印象中,锦衣卫一贯都是冷峻无情铁石心肠,一门心思只想完成上级也就是皇帝大老板指派的各种任务。

在明朝,大部分的锦衣卫确实都是这样的人,但是沈炼绝对不在这大多数人之内。他是那个年代里的一个异类,至少相对于他那些同事,甚至相对于大部分只顾明哲保身的官员来讲是这样。

01

沈炼,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不是《绣春刀》里所说的崇祯年间的锦衣卫。

实际上,他是嘉靖年间的人,而且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锦衣卫。他很有才华。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三十一岁的沈炼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溧阳县令。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沈炼可能会一辈子就在官场上苦熬资历,或者等着有什么人看重他提拔他,然后顺顺利利地退休。

可是人生总是充满意外,沈炼的意外源自他的性格。

沈炼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骨子里是比较清高的,不屑于和当时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而只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这样的官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自然是青天大老爷,可是老百姓再怎么说他好都没有用,因为掌管着沈炼前程的不是老百姓,而是他的上级。

这样的清流在混浊的官场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他会妨碍很多人的利益。很快,在老百姓眼中是好人好官的沈炼被人打了小报告,县长也当不成了,被贬到了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去任职。

大家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锦衣卫差不多都身怀绝技,其实那都是瞎扯的,哪有那么多武林高手?不过锦衣卫倒确实少有像沈炼这样高学历的人,不知道整治他的那帮人是不是想要故意折磨他,竟把一个文科进士出身的知识分子放到锦衣卫去了。

玄幻奇幻推荐阅读 More+
搅风云

搅风云

云念星
星辰的身体在黎枫怀里逐渐化为流光,最终消失不见。 黎枫仿佛定住了一般,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过了很久很久,他才低低的笑出声:“我现在才发现。。。你比什么都重要。” 又哭又笑的样子吓坏了周围的人,一时间谁都不敢说什么,只有黎枫笑声在天地间回响。 …… “我要去找她。”黎枫表情冷漠仿佛在说什么无关紧要的事。 “你疯了?你们已经没可能了?”容晞吓了一跳,“白费力气,还要
玄幻 连载 0万字
重生之雷神崛起

重生之雷神崛起

贪睡皮皮虾
异界准雷神突破失败,穿越至海兰大陆,却意外的附身在先天五行残脉的风流邪少身上,特异功法助其修炼升级,一路杀戮成神,创立闻名大陆的“雷门”,专制各种不服,调教美女医师、培养绝色丹神、成就阵图大师,最后雄霸天下。
玄幻 连载 148万字
越过两界

越过两界

东方不笑36
玄幻 连载 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