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老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也认同你说的——民主、自由、尊重都不属于价值观,应当属于人类学的社会意识。这个很重要,为何人们普遍感到不够民主不够自由,人与人之间不够尊重,还有一个观念的核心观念‘信’,正是由于失信,人与人之间失去尊重,也正是由于失信,民主、自由成为说法,成为实质的利益交换物质关系却掩饰物质关系的幌子,人人都说得好听,行动却是自私的甚而卑鄙丑陋的个人意识的实施。”
“有点大学生的味道哎,能把道理深化一个层次。”
“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我不愿多想,想多了头疼。我关注多多的是爱情,我需要爱情,我追求爱情,可我怕,恐慌于难以实现真正的爱情。早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是怎么实现爱情呢?文化的现实的场景都没有给出答案。我的几个同学,频频结婚,频频离婚,可见他们无不婚姻失败爱情失落。他们说我:做好充分准备吧。可我准备什么呢?物质的,不言而喻,不可否认经济是第一性的。精神的呢?我一直迷惑而迷惑。”
“我觉得,生存的迷惑,人人有之。不过,迷惑的程度,人人不同。人类历史给出了一个基本的答案,就是节欲。佛教不是全对,但提倡节欲是对的。为何一些人中年后厌烦现实生活就上山当和尚了,迷惑于爱情的得失,迷惑得痛苦不堪了,干脆出家当和尚。”
他此时看着霓虹灯下的妲己像个尼姑,因此问:“你看过‘妙常赶船’吗?一个很好的爱情故事。”妲己说看过‘西厢记’,类似的故事吗?他把椅子前移半步,更近距离看着妲己的鼻子和眉毛讲起“妙常赶船”的故事:“妙常是个小尼姑,十五六岁。在许多小尼姑堆里显得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不仅长得美貌,楚楚动人,且酷爱艺术,弹琴吹箫,吟诗赋词,深得方丈喜爱。方丈没想到的是,家侄京城赶考落榜,不愿回家吃别人的白眼,只好投奔姑姑来避难。方丈看到成长起来的侄子,心喜眼笑,安置在一个小别院,鼓励侄子好好用功读书,等待来年再应考。书生读书至三更,忽然听见唱诗声,是那样低声的婉转的吟唱诗句。他走出别院,循声走进又一个别院,窄小的,在高处,从窗口映照出来的烛光洒下来,他很激动,俯身窗台洗耳听。她吟唱的正是林黛玉写的宝黛爱情的诗,这一下连接两个少年的感情灵犀,虽然还没有沐面交谈。又经过几次听唱诗、听弹琴、听吹箫后,书生走进妙常的房间。两个有着共同爱好且共同心愿的少年面对面审视了,情盈盈交谈了。但都很矜持,数月过去还没有手拉手,齐肩挨头读读书就是互相爱慕的特别表达。在书生,怕姑姑知道了责备他,会赶他回老家,那就看不见妙常了;在妙常,怕方丈惩罚她,甚而处死她,以前寺院里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日子久了,感情深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日里梦里都想着对方的音容笑貌,终于手牵手看星星月亮说悄悄话了。姑姑,老尼姑,终于有所发现,在大堂念经她看出妙常口不出声心不在焉的异常,就夜晚潜伏在一边窥探。妙常送书生回去,在葡萄架下拥抱了。第二天姑姑就下了逐客令,书生争得一天时间,转天早晨下山去。早晨,太阳刚刚露头,书生乘上一只乌篷船。船家刚刚起锚,妙常赶来了,下了山坡,像仙女下凡一般,远远招手喊叫——哥哥。”
妲己听得入迷,感慨说:“很好,知音,书生遇上知音了。可结局如何呢?书生有胆就把姑娘领回家,可以后怎么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