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5页)
莉比·菲舍尔·赫尔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德黑兰的交通混乱而拥挤——车辆川流不息,挤满了四五条车道,有人不断变道,有人突然刹车——毫无章法可言,几乎没有红绿灯!安娜抓紧座椅,担忧着司机如何才能在这混乱的车流中平安行驶。还没开出1英里就堵车了,喇叭声此起彼伏,出租车司机们不耐烦地挥舞着拳头。尽管奔驰轿车里开着空调,还是热得她汗流浃背。
忽然响起一声格外尖厉的鸣笛,很像电影中欧洲诵诗班的腔调,宛如半夜里盖世太保<a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19_1">1</a>逼近时的音乐。她止不住打了个寒噤,眼前一晃,只见右前方的公园里一大堆人正念念有词,其中有很多是学生模样,还有一些人留着胡子。那些人看上去并没有动,但神奇的是那堆人越聚越多,像是某种巨大的变形虫。许多人挥舞着棍棒,还有些举着标语牌。一人用英语高呼:“打倒沙阿!”
拉蕾摇下车窗,轻蔑地说:“哼,真不像话。”
“怎么回事?”安娜眯着眼睛从前风窗望出去。
拉蕾摇摇头,恼怒地说:“这些人怎么不老老实实在家待着?他们不晓得把路堵了吗?”
安娜什么也没说。这时一辆警车从车流中穿过,一个转弯停在了公园边,几个身穿制服的警官挥舞着手枪从车上冲下,拖走了几个抗议者。但许多人依然大吼大叫,愤怒地挥舞着拳头。不一会儿,军队来了,挥舞着刺刀和步枪;穿着迷彩服的士兵们打倒了更多的抗议者,并把他们拖走。
安娜目睹着这一切,吓得缩成一团;她以前就见过类似的暴行,每次看到都心惊胆战。尽管如此,大多数行人对此熟视无睹,依然漫不经心地穿行于拥堵的车辆之间。一边是骚乱,另一边却十分平静。简直令人目瞪口呆。
“怎么会这样?人们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安娜问。
拉蕾耸了耸肩:“这一阵子,有些人抗议、抗议、老是抗议!”
安娜想起了努里在芝加哥的活动。“那么——你,还有这些行人,对沙阿没有什么怨言吗?”
“沙阿当然不是完人,但是比起那些抱怨他的人,他还要好些。”
“怎么讲?”
“你看现在的德黑兰好拥挤,尤其是南部城区。那些人大多从乡下来,他们不识字,又没有手艺,整天啥也不干,只会制造麻烦。”拉蕾撇起嘴:“假如有人说他们是阿拉伯人,我一点儿也不会吃惊。”
阿拉伯人?安娜立即想起了努里在他俩刚交往时讲的一个笑话。她查过努里名字的词源,是阿拉伯语“光明”一词。真的是阿拉伯语,不是波斯语。努里听后笑道:“40%的波斯人有阿拉伯血统,但没人会承认。”
拉蕾接着说:“他们多数是虔诚的穆斯林,认定一切现代的东西都是堕落颓废的;认为女人必须穿罩袍戴头巾,尽管那已被沙阿禁止了。那些东西气味很难闻。”
安娜朝公园指了指:“有些示威者像是学生呢。”
“那些是玩政治的。”拉蕾嗤之以鼻。“假装团结群众。爸爸说这全都是演戏。要知道,杜德党在伊朗是非法组织。”
不管是不是演戏,都让安娜想到群众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贫富差距很大的时候。况且,拉蕾正是民众想要收拾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