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钱德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管制片人在作家心里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其实也都无关紧要。制片人可以随意修改、摧毁或是无视作家的作品,这个事实会让作品在构思阶段就先天不足,后天执行阶段也会变得机械呆板、了无生趣。如果完美作品是由权威机构的武断决定来定义的,那么任谁也不可能产生写出完美作品的冲动。那些从内心深处、从无尽孤独中诞生出来的东西,如何入得了马屁精委员会的法眼?那些成就了文学作品的灵动的要素,在又臭又长的剧本策划会上是决计活不下来的。好莱坞作家按照要求和规定被迫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自己的作品,形同刮骨,无止无休。这样的作品中,哪里还有什么文字、情感或是情势魔力可言?有些仅存的魔力,凭借另一种更为稀有的魔力,还偶可得见,顽强地活了下来,被搬到了大银幕上,没有怎么被糟蹋。正是因为还有这样罕见的奇迹存在,好莱坞屈指可数的几位好作家才忍住没有自寻短见。
好莱坞没有权利期待这样的奇迹,而且也不配拥有那些让奇迹发生的人。好莱坞关于如何成就好电影的想法非常幼稚无知,就像用侮辱和漠视对待写作天赋一样。耗费上百万美元去包装被优秀作家嗤之以鼻的剧本,这就是好莱坞所谓的“生产价值”。在好莱坞看来,拍摄一部具有回报价值的电影就是找个只会做两个表情的漂亮小妞儿换上18套衣服,或是搞来一个万人迷“男神”,带着一副永远酒醉不醒的样子,加上六招早已过气的表演技巧,体型像保镖,脑子像特种兵。好莱坞满怀爱意精心创作出来的,就是这些影片。真正的好电影恨不得乘其不备,从后面一巴掌拍上去。
3
这其中也有各色各样经济方面的原因。电影是一种了不起的产业,可也是一种注定失败的艺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每年要拍出500部影片,否则影院就只能关门大吉,无数人饭碗不保,金融机构大厦将倾,银行家们又要准备从办公室窗户一跃而下了。就算能找得到合适的剧本,可是好莱坞连拍出500部影片的十分之一的人才都不具备。纵使如此,他们也得使出浑身解数、万般挣扎地硬着头皮把剩下的影片拍完,落得个血管硬化、头发花白的下场,真正的天才也随之渐渐凋萎——开心点儿的工作本可以挽救这些天才的。
这些人拍出来的虽然本质上都是些烂片,但和其他行业标准相比却收入颇丰。他们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自然不是因为掌管着运营资本的金融巨头慷慨仁慈。金主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以让好莱坞俯首帖耳——只要他们不在乎投资打了水漂。他们可以无视合同,一夜之间将某个制片厂的首席执行官拿下,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任何电影明星、制片人和导演——但这是针对个体而言。他们无法摧毁的是好莱坞体系。这个体系也许百无一用、荒诞不经,甚至充满了欺骗,但它就是一切,没有任何冷血的董事会能将其取代——不是没有尝试过,但那些爱出风头的家伙总是赢家,只用钱砸是打不垮他们的。而从长远看来——虽然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永远无法战胜的是天才,甚至是写作的天才。
但我只怕这一天遥遥无期。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好莱坞作家将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作品,将会拥有决定作品内容的权利(而不只是简单地拒绝写作,这是他不多的权利之一),或是即将能够决定由制片人选用的作品的价值体现方式。目前也没有任何承诺表明,最为精妙的台词、最为精当的想法、最为精彩的场景不会在导演一声令下之后被篡改或是在后期剪辑中被删除,弃之如敝屣——我这么说有个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管什么电影,从艺术角度来说,其中最棒的部分总是最容易自动被忽略的。
好莱坞无意将作家打造成买票看电影的观众眼中有深度的艺术家,而是使出浑身解数,不让观众发现作家为电影艺术做出的重要贡献。不管是在海报牌上还是在报纸广告里,他的名字都印得比仅仅在片尾列表上出现一下的龙套演员还要小。而当一周近半、要缩小广告篇幅的时候,他的名字又是第一个被拿掉的。不管是口碑相传,还是广播宣传,他的名字总是提得最晚也是最少的。
我参与创作的首部影片得到了奥斯卡提名(不知道这算不算件大事),媒体评论会就在制片厂里举行,可我并没有获邀参加。还有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出自另外一个制片厂,剧本也是我写的,做推广的时候还一字不差地照搬了几句剧本里的台词,但是不管是广播、杂志、海报牌或是报纸广告,我所见所闻之处,从未发现自己的名字——要知道我的所见所闻不可谓不多。这种忽视对我个人倒是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如果你是自己写书的作家,那么好莱坞影片是否署你的名字其实并不重要。但是对那些全副身家性命都寄托在好莱坞的作家来说,这就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了,而成了精心策划、成功实施的阴谋诡计的一部分:将职业剧作家的地位降低到拍片助理的地步,表面上对作家恭恭敬敬(如果同处一室的话),但其实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而且不管作家应得的成就有多么辉煌,都会悄无声息地被扫到一边,给那些可能砸在影星、制片人、导演脑袋上的馅饼腾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