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霍利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神话不在讲述,而在复述。
——大卫·马兰尼斯
从1979年开始,橄榄球队经理兼教练比尔·沃尔什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带领堪称职业橄榄球史上最烂的旧金山四九人队一举夺下冠军奖杯。当他把文斯·隆巴迪杯举过头顶的那一刻,他完全有权利相信自己带出了美国橄榄球联盟史上逆袭最快、最成功的球队。哪怕几十年后,在他整理回忆录时也完全有资格这样写。
这个故事有趣就有趣在他接管球队、带领球队逆袭转型的时机都像精心计划好一般,事情的发展与预想的一模一样。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天才教练,就算当真如此自夸,别人也很难否认。
可他却从不陷入幻想的圈套。每当有人问起是否已经为拿下超级碗冠军做好准备了,你知道他的答案是什么吗?永远都是“没有”。因为当你接下了一支如此糟糕的球队,在现实面前,任何野心看起来都像在白日做梦。
在比尔之前的一年里,四九人队的战绩为2胜14负。整个球队人心涣散、支离破碎,不仅没有拿到选秀权还陷入逢赛必输的怪圈。比尔执教的第一个赛季,球队又输了14场比赛。第二年,他的信心丧失殆尽,几乎中途辞去教练的职位。然而在接管后的第二十四个月(其中有一年多的时间他都在考虑放弃),四九人队一战成名,被誉为超级碗赛场上的天才球队。
发生了什么?这难道不是比尔计划中的一部分吗?
故事的真相是,比尔·沃尔什在成为主教练后一度没有把精力集中在打赢比赛上。他坚持贯彻球队成员的“行为标准”,即应该怎样表现,何时表现以及如何表现。在整支球队的基础管理上,沃尔什只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所有人都要满足制定好的行为标准。
因此,他把管理重点集中到细节的监督:球员不得坐在训练场地内;教练必须打领带,衬衫要塞进裤子里;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遵守承诺;体育精神是重中之重;更衣室必须保持整洁卫生;训练场地禁烟,禁打斗,禁止不文明用语;四分卫要按照指挥拿球;线锋要掌握三十种独立战术;规定传球路线,每次推进的距离要以英寸计算;训练时间表必须精确到每一分钟。
以为这是一种控制?那你就错了。比尔的行为标准只是把卓越的理念灌输给了球员。这些简单、具体的标准在他看来比炫耀权力和制定宏伟计划更重要。他觉得只要球员把细节做到位,“得分自然就提高了”。比赛胜利也指日可待。
沃尔什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有信心这些行为标准迟早会帮助球队获胜。同时,他又是谦虚的,从不夸口预言球队何时能成功。他的训练成果比其他教练都更快见成效?即使真是那样,也是因为走了大运,和他的悉心指导关系不大。在他执教的第二个赛季中,有助理教练向球队老板抱怨,认为沃尔什总逮着鸡毛蒜皮不放,一点儿都没有必胜决心。因为这件事,沃尔什一气之下把他辞退了。
我们总是希望听到每个决胜千里之外的人都从一开始就运筹帷幄之中。这是为什么?只有这样的故事听多了才能心安理得地窝在家里以展望未来的名义做白日大梦啊!所谓的故事,不是在走到一半的时候就先大放厥词:我曾经期望过……我曾经努力过……我差一点就成功了。也不是干脆把这当成借口:我以为这能实现,但是……而是当你成功之后,回头看看那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淡淡说一句:我一直都知道。没有人可以料事如神,即使你猜到了这结局,也猜不中那过程。可谁又有心倾听你一路上的迟疑和犹豫呢?
把过去经历拼拼凑凑编成故事绝对是人类的本能。这是危险而不真实的。撰写自己的故事无形中让人变得骄傲。当生活变成故事,我们也就成了讽刺漫画里的主人公。作家托拜厄斯·沃尔夫在小说《老派》里写道,“故事越编越多,越讲越真;最后它们佩上记忆的徽章,堵上了探索生活的其他可能的道路。”
比尔·沃尔什很清楚正是这套事无巨细的行为标准把球队送上了超级碗冠军的宝座。可作为新闻头条来说,这个事实的确太不够料。大家还是更喜欢看“天才”的故事吧,他也只好对此一笑置之。
承认这些头衔所带来的并不只是无伤大雅的自我满足感。给自己讲故事也许不能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却会消极地影响你的未来。
有那么一阵子,他的队员们就差点就信了自己脑子里编造出来的故事。和其他人一样,他们也巴不得相信胜利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与众不同。首次拿下超级碗冠军后的两个赛季里,球队遭遇了滑铁卢。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自信心过度发酵膨胀,导致22场比赛里累计共输12场。当你过早地因为某种还无法完全控制的力量而自鸣得意时,当你以早早实现的成绩来自我定义,并不再努力、降低标准时,下场往往就是这样。
直到整支球队收心回来,重新遵守行为标准后,才又拿下第二个冠军的宝座(之后一共赢了三次超级碗和九次分区、联赛冠军)。直到他们停止编故事,开始关注手上的任务后,才又像之前一样大胜四方。
从另一角度来看,伴随成功而来的还有他人的呼喊加油。而此时正值你与自我对峙的关键时刻,千钧一发之际已经不容多少犯错的机会。倾听、改善、成长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重要。
事实胜于杜撰修缮,胜于添墨加彩。20世纪著名金融家伯纳德·巴鲁克有句名言道:“别老想着抄底买入,高价卖出。这种好生意除了骗子谁也做不来。”正所谓无商不奸,商界中人绝不可轻信。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对自己所面对的诱惑直言不讳。他一再提醒自己,哪怕媒体吹得再天花乱坠,想要把市值几千亿美元的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就千万别相信有“灵光一闪,一拍脑门的时刻”。创业者、生意人,甚至只是刚刚萌生灵感的人,没有一个是头脑完全清醒的。此时把自己的过往美化成一碗鸡汤,也不过是营造出一个从未存在过也永远无法企及的境界罢了。
满怀渴望时,绝不试图从他人经验中复制成功;目标实现时,绝不佯装一切事情都尽在掌控。根本没有什么伟大的传说。一路走来的人是你,你心里清楚都发生过什么。
几年前,谷歌的创始人之一曾表示要想评价一家企业及其创始人是否卓有远见,就问问他们“是否有信心改变世界”。即使有也无可厚非,只不过谷歌公司建立初始时想的可不是这个——那时候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还只是两个成天忙着完成博士论文的斯坦福大学的学生。Youtube视频网在建立之初想的也不是重新定义传媒,而是怎么把搞笑视频分享出去。事实上,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心怀大梦。
几年后,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Airbnb、Reddit、Dropbox等企业的投资人)正巧来到几十年前沃尔什工作的城市打拼。格雷厄姆同样相信任何新创企业都不该过早抱有大胆鲁莽的想法。当然作为一个资本家,他也愿意投资那些大有潜力、势在必得的企业——它们才是摇钱树啊。一方面,他希望所有公司都能“野心勃勃,令人侧目”;另一方面,他强调道:“想成就大事,就要从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做起。”不要在自我的驱使下一上来就正面出击,相反,应该以小渐大,在反复的过程中逐渐扩大野心。格雷厄姆给创业者的另一个建议:“把自己放小一点”,用在这里也合适。把精力拿来应付工作,遵守背后的规则,而不是绞尽脑汁只为编个好听的故事,登上头条,成为传奇。
拿破仑给约瑟芬的婚戒上刻了三个字:致命运。他才不是个信命的人,只是愿以“命运”一词来为自己此生最大胆、最具野心的决定正名。一次又一次地惹祸上身,他的命运最后只是婚姻破裂、被放逐,身败名裂。所谓伟大的命运,塞涅卡警告我们,不过是被奴役。
当旁人于我们冠以“天才”之名时,也由此埋下危险的种子——假如狂妄自大,当真自视为天才,那情况就更危险了些。工作上也是如此,不过完成了小小一件事,就被忽然贴上“制片人”“作家”“投资人”“企业家”或“执行官”的标签?这些标签让人分不清现实和幻想,和最开始让你实现成就的初衷也大相径庭。似乎有了标签在身,成功自然而然就等在不远处了。然而它真实扎根的位置,却在汗水、创造、坚持与幸运之上。
谷歌的后期发展背离了初心(科学技术的进展反而影响了企业前景和潜力),未来的道路怕是不会一帆风顺,从谷歌眼镜和谷歌社交网站的失败就能推测。在成功之后逐渐走上歧途的,除了谷歌之外还有很多。艺术家有时认为伟大的作品与辛勤工作、诚心雕琢没太大关系,反倒是一闪的灵感和痛苦的挣扎孕育了他们。因此围绕这通幻想大做文章,到最后反而事倍功半,碌碌无为。
我们也是同样。佯装活在故事里,不如先把手头的事做得精彩热闹。不求一旦浮爵,不忘立身之本。
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走到今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