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霍利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正因为人类更容易与喜悦而非悲伤的情绪产生共鸣,
我们才更倾向于炫耀财富,隐藏贫穷。
最羞于启齿的是向别人承认自己的窘迫困厄。
就算把悲惨遭遇鲜血淋淋地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却没有一个人能感受到我们所经历的一半的苦痛。
——亚当·斯密
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前半生近乎一帆风顺。
她的父亲尤金·迈耶是在股票市场风生水起的天才金融家,母亲是才貌双全的社会名流。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拥有了一切最好的东西:上顶尖的学校,跟着名师学习,住豪宅,身边有一群佣人听候差遣。
1933年,父亲买下当时已奄奄一息但影响力不减的《华盛顿邮报》,试图重振这家企业。作为家族中唯一一个对新闻行业感兴趣的孩子,凯瑟琳几年后从父亲那儿接手公司,并将管理权转让给和自己同样优秀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
与霍华德·休斯那样任性挥霍家产不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凯瑟琳只想选择一条轻松一点的道路。鉴于她的人生经历一直都非常顺利,这样选择似乎也不成问题。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甘愿成为站在丈夫(和父母)背后的那个人。
然而,几年之后她的命运忽然掉了个个儿。菲利普·格雷厄姆的行为开始不受控制。他酗酒成瘾,视公司决策为儿戏,买下很多无力偿付的东西。甚至关于他的桃色新闻也渐渐冒头,他在几乎所有的熟人面前公开羞辱自己的妻子。就像老话说的那样,男人有钱就变坏,对吧?其实不然,此时的菲利普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凯瑟琳希望通过精心照料来帮助丈夫康复。某天,她在隔壁房间小睡的时候,菲利普扣响步枪扳机,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这是1963年。养大了三个孩子,毫无工作经验的46岁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忽然被命运推到《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的位置上,负责经营这家有几千名雇员的大企业。此时的她还没有做好准备,只感到万分恐惧与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