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最后的秘密 (第2/5页)
当年明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C.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实话说了吧,就是想打你,你能怎么样?
结论:很有可能。
其实朱棣的动机十分简单:
原因:以上两推论皆不对,此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结论。
就算阿鲁台真的想要袭击边界,估计他也会说:“我还没动手呢,就算打也是小打,你干吗搞这么大阵势?”
就这样,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
人家都说了,只是可能而已,而且边关既然能够收到情报,必然有准备,何需皇帝陛下亲自出马?
推论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永乐二十一年(1423)七月,边关将领报告阿鲁台有可能(注意此处)会进攻边界,本来这不过是一份普通的边关报告,朱棣却二话不说,马上准备亲征。
结合推论1和推论2,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
上天并没有亏待这位喜欢打仗,热爱战争的皇帝,仅仅一年之后,他又一次亲征鞑靼,不过这次出征的缘由却十分奇特,很明显是没事找事。
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连胡濙对朱棣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什么话呢?
从朱棣的种种行为经历来看,他是一个热爱战争并陶醉于战争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战士。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此后他又率军追击,一举扫平了兀良哈的巢穴,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因为建文帝对胡濙说过的话,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
值此遇敌之时,他横刀立马,以六十二岁之高龄再次带领骑兵亲自冲入敌阵,大破兀良哈(斩首数百级,余皆走散)。
胡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四处找人聊天的那种官员,他肩负重要使命,且必须完成,当他找到建文帝并与之交谈后,一定会把所有的谈话内容告诉朱棣,因为这正是他任务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神秘夜晚胡濙告诉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诉胡濙的。
兀良哈十分惊慌,朱棣却十分兴奋,按照现在的退休制度,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虽然按照级别划定,他应该是厅级以上干部,估计还能干很长时间,但中国历史上,皇帝到了他这个年纪,还亲自拿刀砍人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濙和建文帝的谈话内容,就能了解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那么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
可是皇帝说话,自然要听,大军随即向西边转移,八月到达齐拉尔河,正好遇到了兀良哈的军队及部落。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物价高低等问题,当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其谈话必然只有一个主题——你的打算。
部下们面面相觑,人家往哪边撤退,你是怎么知道的?
陛下,你还活着,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他命令部队向西开进,并说道:“兀良哈知道我军前来,必然向西撤退,在那里等着他们就是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濙一个答案。
荡平了阿鲁台的老巢后,朱棣准备班师回朝,由于当时兀良哈三卫与阿鲁台已经互相勾结,所以朱棣决定回去的路上顺便教训一下这个当年的下属。
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胡濙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这位当年曾立志于恢复蒙古帝国的人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小毛贼,只能抢抢劫,闹闹事,他没有退敌的办法,唯一的应对就是带着老婆孩子跑路。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看上去也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阿鲁台不抵抗的原因很简单,他没有能力抵抗。
然而事实上,我们是可以了解这个秘密的,因为这个秘密的答案正是我们的第三个推论。
答案是没有。
解开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释”。
阿鲁台实行不抵抗政策,是否有什么后着呢?
解脱了,彻底解脱了,二十年的疑问、忧虑、期待、愧疚、恐惧,在那个夜晚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同年三月,朱棣又一次亲征,大军浩浩荡荡向鞑靼进发,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到了七月,大军抵达沙珲原(地名),接近了阿鲁台的老巢。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同时可以推定胡濙与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应该还活着。
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
因为胡濙是一个文臣,之后他还因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尚书,并成为了后来的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在寻访过程中,为了保密,他一直是单人作业,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是干不出杀人灭口的事情的。而他深夜探访朱棣,也充分说明了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向朱棣通报过建文帝的消息。
朱棣听说这个十二年前被打服的小弟又不服了,也不多说,虽已年届花甲(当时六十二岁),好勇斗狠的个性却从未减退。
当然,在谈话之后,朱棣会不会派人去斩一下草,除一下根,那也是很难说的事情。
永乐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鲁台又开始闹事,他率军大举进攻明朝边境,其本意只是小打小闹,想干一票抢劫而已,估计明朝也不会把他怎么样,这一套理论用在别人身上有可能行得通,但可惜的是,他的对手是从不妥协的朱棣。
不过我愿意相信,朱棣没有这样做,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灭绝人性的人,他的残忍行为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变成了一个老人,并且得到了那个答案,他也应该罢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