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峰回路转 (第3/5页)
飘雪楼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父亲出来了,但刘玄却要走了,因为要是让官府知道他没有死,他的父亲又要遭殃的。可天涯之大,何处才是自己的安身之处呢?
据说刘玄最开始是流浪江湖,后来因为讨不到钱经常饿肚子,他咬咬牙便加入了绿林军。与其饿死,不如做劫富济贫的贼子。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他先是在队伍中做负责招募和安抚工作的安集掾。后来和刘合军后,他瞎猫撞见死老鼠,也算小有建树,头上便有了一顶“更始将军”的帽子。
在接连打了两次胜仗后,他居然以黑马姿态被推为皇帝的候选人,真可谓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当然,这背后离不开绿林军对他的强力支持。
绿林军这般处心积虑地把不显山不露水的刘玄从幕后推到台前,原因有二:一是看中了他的身份和品牌效应(刘氏宗族之后);二是看中了他的软弱无能和优柔寡断(这样便于绿林军幕后控制他)。再说得直白点就是,绿林军想把他打造成供他们指使的“傀儡”皇帝。
绿林军强推刘玄为皇帝,以刘氏宗族子弟为主的革命军不干了,他们强推刘为皇帝最佳候选人。也正是因为汉军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刘马上和刘玄就上演了一场精彩的PK赛。
武力逼“宫”
其实刘有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归纳起来有“三高”:
一是威望高。刘早年疏才仗义,广结门客,他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让朋友饿肚子,这种豪爽的性格和厚道的处世风格,为他赢得了不少人脉。起义后,因为领兵有方,特别是最后两仗的大捷,使他的名声得到了远播。据说夜里啼哭的小孩,提起他的大名,哭声便会戛然而止。
二是眼光高。虽然他很早以前就想革命了,但他见时机未成熟,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选择了韬光养晦。也正是因为这样,他避免了盲目革命而遭到不必要的挫折和打击。而革命后,他又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和绿林军中的新市军和平林军联合。在遭受挫折时,他又以低姿态去请江下军的支援。避免了革命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从而走出困境。
三是人品高。无论男女老幼,他一视同仁,照顾有加,在行军过程,又奖罚分明,做到了与大家“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个人品很好的领袖。
总之,他的“三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因此,他在汉军的名声是最好的,也是最高的,再加上汉室宗亲的关系,他没有理由不成为皇帝的热门人选。
但世上的事并没有这么简单。绿林军将领因为打着心里的“小九九”,在选立皇帝上,力推的是刘玄。
这个时候的汉军中,绿林军拥有“新市军、平林军和下江军”三支部队,而宗室子弟只有一支部队,那就是柱天都部队。因此,客观上来说,宗室子弟和绿林军军事力量对比是1∶3,宗室子弟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绿林军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立刘玄为皇帝,反对的典型代表就是下江军中的头领王常。他被刘秀成功拉下水后,在战场上又见识到了刘的雄才大略,对刘氏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在立新皇帝的关键时刻,他来了个胳膊肘往外拐,反对平庸的刘玄,支持豪气的刘。
这样一来,拥立派便变成了2∶2。看似难分伯仲,可问题还是没有这么简单,王常支持刘。但并不代表下江军都支持刘,相反,除了王常,下江军的其他将领几乎都是清一色支持刘玄。原因很简单:本是同根(绿林)生,相煎别太急。这样一来胜负的天平马上就发生了转变,刘玄优势,刘劣势。
更重要的是,绿林军为了确保立刘玄万无一失,还进行了“暗箱”操作——不用PK了,直接把刘玄推上皇位再说。当然,“司法程序”免了,但过场还是要的。那厢人家刘正在攻打宛城,他们却躲在舂陵筹备立皇帝的事,眼看万事俱备,只差通报刘了。于是,他们派人去前线催刘回舂陵。第一次接到书信时,刘头摇得像拨浪鼓,语气坚定地回道:战事紧,不回。
第二次接到书信时,刘沉吟半晌,略有所思地道:再等等,马上回。
第三次接到书信时,刘无奈地摆摆手,叹息道:好吧,这就回。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此时的刘眼看一封封催他回舂陵的书信,意识到肯定出了什么大事,于是决定暂停战火,火速回舂陵。
可是当他马不停蹄地到达舂陵时,绿林军将领们只是为了给他当面传达这样一件事:我们经过集体商量研究决定立刘玄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