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忧伤的代价 (第2/5页)
飘雪楼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王莽还算是个有良知的人,称帝后,他没有放弃收服王邑的心,封他为大司空,拜隆新公。然而,王邑还是不领王莽的情,他长年累月告病不去上班。
王邑和王莽的冷战一打就是十多年,其中任凭王莽如何努力、如何弥补都无济于事。
此时,汉军又是称帝,又是攻城拔寨,属于王莽的地盘被汉军一点一滴地蚕食了,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只怕到头来王莽就要成为孤家寡人了。
而现在要想打败汉军,放眼整个朝廷,竟然找不到能挑起大梁的将帅来。因此,他才会再想起王邑来。
可是要想王邑挂帅,难度系数9.9,但王莽还是决定试试,毕竟他还是希望王邑能再复当年之勇,再来个力挽狂澜,打败日渐强大的汉军。
为此,一向清高自傲的王莽放下自己的架子,亲自去请王邑,当真是:清高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江山故,二者皆可抛。
绝地反击
王莽到达王邑府邸时,王邑正坐在府院的后花园的湖中心钓鱼。
钓鱼是他每天的必修课。然而,王莽的到来打乱了他的节奏。他感到很意外,毕竟他不入朝好多年了,王莽也好多年没有来府上了。怨恨归怨恨,但礼节却不能少。见了王莽,他扔下竿子,赶紧行礼。
王莽一边摆手一边拾起竿子,抬出水面一看,钓竿的钩子竟然是直的,且没有鱼饵。
“司空这般钓得到鱼么?”王莽问道。
“臣在家闲着无事,便学姜太公钓鱼,不然怎么打发这无聊的时光呢?”王邑笑道。
“司空大人,好清闲啊,只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吧。”王莽说着,话锋突然一转,厉声道,“你可知如今天下的形势么?”
“臣现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钓上鱼。”
“如今,盗贼四起,宛城已岌岌可危,只怕不久咱新朝就要被他们取而代之了。”
“陛下雄才大略,可亲率大军去平乱,定能使盗贼闻风丧胆,不战自败,到时候千万要记得别让叛军的头目给逃走了。”
王邑话中带话,暗讽当年的事。
王莽如何不知,但他此时却忍住怒气,强颜欢笑道:“朕已年老矣,如今能为朕为忧,唯使君耳。”
王邑推诿道:“臣早已不习兵事,退隐江湖十多年,不能担此大任,请陛下以国事为重,另寻高人才是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我且问你,你是去还是不去?”王莽不怒自威。
王邑一时不敢轻妄再答,只好选择沉默。但他脑中却在飞快地转动着,其实自王莽一来,他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里也一直在纠结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还是不去?
去,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当年立下如此赫赫大功,也还不是被人鸡蛋里挑骨头?天下的形势他也不是不知道,但此一时彼一时,眼下的叛乱比以前更为凶险更为难缠。去,如果成功倒好,如果失利,他将成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罪人。不去,不用担心承担任何责任,不用担心任何风险,不用担心任何后果。可是如果不去,作为臣子,作为王莽手下的重臣,身居大司空、隆新公的官位,即使他不上班,也是高官厚禄奉养着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臣子,他能袖手旁观吗?作为一个王氏家族的一员,他能无动于衷吗?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再说,当年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不能忘怀。也无法忘怀,十多年来,他如何不想再重温当年的英雄,一展当年的风采呢?
沉默半晌,王邑才幽幽地道:“陛下如果非要臣出山,须答应为臣三个条件。”
此时还跟他谈条件,王莽心里虽然窝火,但脸上却还是不动声色地道:“但讲无妨。”
王邑很是淡定地说出了自己的三个权力:一是拥有至高无上的兵马统治权;二是后方粮草必须保证按时供应,军饷资金必须保证月月到位;三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对于前两个条件,王莽想也没想,便立马答了“喏”字。对于第三个条件,他却选择沉默,犹豫了好一阵。毕竟他这个人毫无军事才能,但却喜欢摆弄权威,认为皇权的体现主要是在凡事都得听他调遣。此时王邑的第三个条件,则明显是要他当这场军事战争的旁观者,组织者,而毫无指挥权和干涉权。这与他的个性和一贯作风又相违背。
就在王邑忍不住要说“皇上还是另请高明吧”的时候,王莽思来想去,决定“忍痛割权”,他痛苦地点了点头,从牙齿缝里挤出了一个轻如蚊声的“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