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决战 (第5/5页)
飘雪楼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按理说他的设想是好的,然而,他不会料到,他此去江南不是去立功,而是去送死。因为他到达江南,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座空城,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当吴汉和刘尚率大军切断他们的退路时,他们顽强的抵抗也是无能为力了。结果谢丰在乱战中战死。而与此同时,袁吉还在纳闷汉军的军营怎么会一直没有动静。等了大半天后,他派人一打探,才知道他们围着一座空山,山上竟无一人。于是率军来支援谢丰。汉军此时早已设有伏兵,结果袁吉没有救出谢丰,倒是把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这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吴汉一路势如破竹,直捣公孙述所在的成都。汉兵跑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来了,公孙述困兽犹斗,他派出了自己的“杀人组”,为了让他们尽死效命,他不惜散尽了国库和自己私人的所有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这群敢死队悄悄地从城里后门溜出来了,然后对睡着了的汉军进行了偷袭。汉军接连取胜,此时又把成都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他们自然料想不到城里的敌人还敢来偷袭他们,结果猝不及防下,汉军大乱。
敢死队虽然只有五千士兵,但个个经过特殊的训练,技术不凡,而且被公孙述的金帛所买,视死如归,他们犹如困兽一般,突然挣脱了铁笼,自然精神百倍,以一当十,以一敌百。再加上乱军中,汉军也不知道敌人的虚实,于是,乱成一团,死伤无数。
吴汉这个时候也无能为力,只能选择三十六计,逃为上计。但在逃的过程中,慌乱中的他居然掉进了水里,幸亏在溺水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马尾,才逃得性命。
此战不说损兵折将,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此时汉军只有七天的粮食了,也就是说这七天如果拿不下成都,那就只能“望都兴叹”,悻悻地打道回府了。
关键时刻,吴汉没有退缩,他决定坚持到底。
如果公孙述再在成都城里坚守一个星期,等汉军没有了粮草再发动全面反攻,那么吴汉就算是长了翅膀也难逃彻底溃败的命运。然而,就是这七天却成了公孙述的魔咒。他一刻也等不及,他要把城外这些在他眼里耀武扬威的士兵全部消灭。
支撑着他立即发动反击的不是人,而是上天。这天公孙述在一本“天书”中看到了这样四个字:“虏死城下”。他联想到刚刚的大胜,连吴汉都差点被河水淹死了。心里大喜,吴汉等人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既然他们注定要死在城下,如果我此时不出兵,等他们七天一到撤兵了怎么办,这不是违背了天意吗?
于是,公孙述就亲自带领城中的全部精兵来攻打吴汉。这场世纪大战,从清早一直打到中午还没有分出胜负。正是晌午时分,火毒的太阳像针一样扎着大地,人在战场自然是苦不堪言。双方又累又饿,公孙述就上前商量是不是行个方便,先填饱肚子再继续打。吴汉可不来这一套,他大手一挥,一支精锐的骑兵便以雷霆之势冲向敌人军中而去。我的人马还没上,你就说休战,天下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事啊!
公孙述的士兵本来就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此时敌人突然杀出的铁骑把他们那点残留的意志给彻底摧毁了。于是乎,接下来战场就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了。公孙述眼看大势已去,逃命要紧,但他哪里会料到,他早已是吴汉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还没逃多远,就被一名汉军用剑刺穿了胸膛。在剑穿心的那一刻,他是否已然明白:虏死城下不是指别人,而是指自己呢?惜哉!悲哉!叹哉!
由于公孙述尚白,所以人们称他“白帝”,他曾经在长江瞿塘峡北岸建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这座城就被称为“白帝城”,因为后来三国刘备在此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闻名后世。有清代刘心源《白帝城》为证:
不作降王败亦荣,跃马止争新室土。
人间谁复井蛙轻,河山金运自公孙。
堂堂十二龙业兴,汉皇手诏尊称帝。
全蜀无徵胜此城,成败天心何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