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种发散方式其实是最重要也最难言述的,靠的是长时间的朝夕相处、摸爬滚打、细心揣摩。由于领导的气质、性格、能力和领导方法不同,交代自己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有的领导是简洁式的,即只用几句话就干脆利索地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其内在含义,由你去详细体味;有的领导是详细式的,让你写个稿子,把应该写些什么,应该怎样写,甚至每一层应该表达哪些内容,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有的领导是一次性交代,即只用一次交谈,就将自己的意图表述完毕,铁板钉钉,只此一次,再不更改;有的则是多次性的交代,有时反复强调,甚至推倒重来,不断深化,不断集中,今天觉得庆祝大会在单位内办好,明天觉得在某某大酒店办更气派,后天干脆觉得大会不要办了。
领导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法,这是长期形成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个性,没法去苛责。办公室人只能去适应,善于了解、把握领导惯常的某种思维萌动和思维导向,然后举一反三,才能作出适当的发散。
3.没听清也不敢问领导,早晚要出大娄子
刚接触办公室工作的同志,在面对领导时有种畏难情绪,石头觉得这完全可以理解。所以经常出现一种纠结万分的状况就是,领导布置了一项新的任务,秘书或是出于紧张,或是能力有限,总之当时很不幸没能记下、理解领导的指示,同时,自己以前也没接触过类似的工作,有很多拿不准的地方,于是一堆问号在脑子里盘旋。
本想直接问领导,领导,您刚才说的我没太明白,您再说一遍?却难于启齿,既担心领导太忙,又担心领导觉得自己太笨,孺子不可教,影响发展;不问吧,憋得难受,既担心拖慢进度,又担心自己瞎干误事。其实这种纠结大可不必,不耻下问一直被认为是种美德,不懂上问也绝对是好习惯。不懂不问,想着拖拖再说,或者凭着自己的想象和推测去办事,早晚会跑偏、出大娄子。如果一味点头,领导误以为你已完全领悟,交代时就会略掉一些具体细节,日后再去请示时,则可能时过境迁而不得要领。
不久前,有个文艺院团到石头单位演出抗日话剧,领导交代石头帮忙代拟一个抗日话剧演出致辞。他说,想讲三点,先讲抗战这段历史;再讲抗战精神传承;最后讲演出的现实意义。石头当时有些愣神,没有听到第一个要讲历史来源,只听到“三点啊讲三点吧”,又实在不好意思问,当着领导的面走神,这罪过大了!
写完后两点后,我便擅作主张把第一点写成了演出的艺术价值。结果,领导一看稿子马上皱起了眉头,质问石头,历史渊源呢?第一点不是要写历史渊源吗?抗战剧不回顾那段历史怎么行?我竟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认错。还好这次只是写个稿子,如果是开会记错了时间、调研搞错了地方,又没问清楚,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领导做指示时,秘书们在认真记录的同时,一定要对没有领会的问题大胆询问,不必拘谨小心。有经验的办公室人,往往一边接受任务,一边积极思考:对没有听清楚或领导表述模糊的地方,第一时间确认;对贯彻意图时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及时提出来,让领导能给予明确答复;对领导意图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该纠正的纠正,该否定的否定。只有这样,才能为接下来落实指示打好基础。
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认真思考必须紧紧围绕领导意图的主旨,大胆提问必须使用谦虚探讨的口气。提问,尤其是向领导提问,是一种艺术,会不会提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会提问的人不但能如愿以偿地得到上级的指教,还给对方留下“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力求进步的人”的好感;不会提问的人不但干扰了上级的工作步调,还给对方留下“怎么这个年轻人不动脑子呢”的担忧。
很多经验文章,每每讲到“如何向上司提问”,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向上级提问之前要“事先准备好三个答案”“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论述题”云云,这种论调虽然死板,但先思考,尽自己所能提供方案,然后再问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