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一次领导让石头联系以前他的几位部下一起聚聚,他随口说了5个名字,我都一一记下。通知完这5位前辈之后,我忽然想起还有一位我认识的前辈也曾被领导直接领导过,时间还挺长,领导是不是把他忘了呢。
本想直接问领导,领导,您刚才说的我没太明白,您再说一遍?却难于启齿,既担心领导太忙,又担心领导觉得自己太笨,孺子不可教,影响发展;不问吧,憋得难受,既担心拖慢进度,又担心自己瞎干误事。其实这种纠结大可不必,不耻下问一直被认为是种美德,不懂上问也绝对是好习惯。不懂不问,想着拖拖再说,或者凭着自己的想象和推测去办事,早晚会跑偏、出大娄子。如果一味点头,领导误以为你已完全领悟,交代时就会略掉一些具体细节,日后再去请示时,则可能时过境迁而不得要领。
2.正确理解领导指示的方法和规律
不久前,有个文艺院团到石头单位演出抗日话剧,领导交代石头帮忙代拟一个抗日话剧演出致辞。他说,想讲三点,先讲抗战这段历史;再讲抗战精神传承;最后讲演出的现实意义。石头当时有些愣神,没有听到第一个要讲历史来源,只听到“三点啊讲三点吧”,又实在不好意思问,当着领导的面走神,这罪过大了!
理解了人类社会这种“想”与“说”的固有落差,我们就能坦然处理,发散性把握领导意图,那不单纯是琢磨领导、猜心思、当蛔虫,曲意逢迎,而是把事情办正确的一种必然。
写完后两点后,我便擅作主张把第一点写成了演出的艺术价值。结果,领导一看稿子马上皱起了眉头,质问石头,历史渊源呢?第一点不是要写历史渊源吗?抗战剧不回顾那段历史怎么行?我竟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认错。还好这次只是写个稿子,如果是开会记错了时间、调研搞错了地方,又没问清楚,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像《圣经》里说的,当语言的巴别塔产生之后,人和人的协作性差了,本来能修通天的塔也修不成了,人们之间有了隔膜,有了人类整个种族之间的内耗,因为隔绝带来了争斗猜疑。
领导做指示时,秘书们在认真记录的同时,一定要对没有领会的问题大胆询问,不必拘谨小心。有经验的办公室人,往往一边接受任务,一边积极思考:对没有听清楚或领导表述模糊的地方,第一时间确认;对贯彻意图时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及时提出来,让领导能给予明确答复;对领导意图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该纠正的纠正,该否定的否定。只有这样,才能为接下来落实指示打好基础。
而人类,交流方式是靠语言,这是极其有损耗的。我想表达的意思是A,我表达出来是A<sup>–</sup>,你根据你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来理解,可能理解成了A<sup>– –</sup>,说不定还成了B,或A<sup>++</sup>。
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认真思考必须紧紧围绕领导意图的主旨,大胆提问必须使用谦虚探讨的口气。提问,尤其是向领导提问,是一种艺术,会不会提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会提问的人不但能如愿以偿地得到上级的指教,还给对方留下“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力求进步的人”的好感;不会提问的人不但干扰了上级的工作步调,还给对方留下“怎么这个年轻人不动脑子呢”的担忧。
前段时间因刘慈欣获奖而大火的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构了一种和地球人类完全不同的文明。三体人不靠发声传递信息,而直接通过思维交流,他们将自己的思维直接投射到别人的大脑里,完成交流的过程。所以对他们来说,想就是说,相互之间思维是完全透明的,没有损耗和误差。
很多经验文章,每每讲到“如何向上司提问”,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向上级提问之前要“事先准备好三个答案”“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论述题”云云,这种论调虽然死板,但先思考,尽自己所能提供方案,然后再问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