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b>搜索引擎</b>
<b>怀旧法</b>
这个基本已经普及,不用多说,写文章连这个都不用,说明你完全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没时间谈恋爱、陪孩子、累到吐血、头发稀疏那都是活该。相信大多数办公室人都有忐忑的在搜索框里敲下“总结”“讲话”“对照检查”等字眼的时刻。
对于杂志上看到的、报纸上读到的、文件上学到的,甚至大街上瞥到的好词好句,怎么办,难道还一字一句地输入计算机里去?不必,拿起手机拍下就行了,隔段时间往库里集中上传一次,需要的时候再随时翻阅即可。
搜索引擎最大的弊端在于信息过于海量,搜索结果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甄别结果?石头觉得有一条很关键,那些来自专业的文秘网、公文写作网站的结果完全没有必要点开看,基本毫无参考价值,上面无非是些陈词滥调。
<b>拍照法</b>
凭石头的经验,一般而言,搜索结果中来自政府网站、新闻网站、正规单位网站的价值比较高,都是新鲜发生的、实实在在的报告、讲话,可以花时间品读研学。
其实说白了就是大杂烩的精细版。你的资料库可以按主题分:农业的、工业的、经济的、教育的、社会的、医疗的、就业的、科技的、环保的、民生的,等等;也可按类型分:习主席讲话、成语、排比句、名言、古语、比喻、俚语俗话、政策,等等。每一类用一个文档,这样查找起来更容易,那当然,之前建库的时候也要烦琐很多。如果你是锱铢必较的处女座,那么分类法很适合你。
<b>专业数据库</b>
<b>分类法</b>
中国知网、万方这类数据库,其实也是公文写作的宝库。你可能要疑惑,写公文又不是搞学术研究,犯得上杀鸡用牛刀,还拿数据库整吗?
在人民网上看到今天的“人民论坛”标题不错,复制粘贴进去;手一动又翻到“任仲平”有几个句子很美,复制粘贴进去;逛新华网的时候看到有一组今年高等教育的数据很全面,复制粘贴进去;还有各种名人名言、文言古语、精辟论述、形象比喻、新鲜提法,凡是觉得值得留下来的,都复制粘贴进去,以备不时之需。大杂烩法看着乱,用起来并不复杂,需要用时循着印象一搜,或者写文章之前翻看一下找找灵感,都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石头前面也说了,写公文本就该树立研究的心态,专业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相较而言,有四大好处:
这也是石头这种懒人最喜欢的办法,不用去管什么主题、类别、领域,也不用管是句子还是词语,观点还是语言,甚至都不用多想能派上什么用场,建好一个文档,看到中意的文字,直接粘贴进去就行了。
一是主题集中。比如我们想找几篇讲调研的方式和技巧的文章,就可以把搜索的来源限定在《秘书工作》《秘书之友》等办公室工作期刊上,比用百度大海捞针集中多了。
<b>大杂烩法</b>
二是门槛高。能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即使是掏了版面费、请编辑吃饭走后门上去的,一般而言也是花了大心思,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多少还是有可取的地方,不容易出现狗屁不通胡编乱诌的情况。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让自己精准的“抄”,“抄”到好东西?石头在此为大家推荐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