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白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魏明赶紧上去接听,旁边好几个脑袋凑过来偷听,包括头上缠绷带的彪子。
原来给他来电话的是《文汇报》的编辑。
“啊?转载啊?还是两家?《广州青少年报》和《青年报》是吧,可以可以,以后不用专程问我,我全都同意,对,稿费直接汇到北大就行……”
魏明刚要挂电话,那边突然让他等一下,旁边的同事跟编辑好像说了什么,然后对方兴奋道:“魏明同志,现在又有一家报纸希望转载,是《中国青年报》,目前是三家!”
挂了电话,几位同事齐齐看向他,彪子代表大家问了一句:“啥叫转载啊?”
魏明解释:“就是一篇文章发表在某个报刊上,其他报刊觉得丫写得真好,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出现在自己的版面,所以就提出转载请求。”
彪子:“这也太不要脸了吧!”
一位前辈碰了碰彪子:“没听到吗,给钱的!”
彪子:“哦,那没事了。”
给钱是给钱,但肯定没有首发给的多,一般不会超过首发稿费的三分之一。
现在突然来了三家,相当于又多出一份《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稿费,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比自己那辆车还贵呢。
可是一次性来了三家转载媒体,这也太反常了吧!
而且三家媒体还都不简单,《广州青少年报》是后来《广州青年报》的前身,是当地团报。
《青年报》是魔都的报纸,和共和国同龄,也是魔都的团报。
《中国青年报》来头更是大,中字头的,算是前面两个地方团报的大哥。
78年复刊后《中青报》关于张志新和张海笛等人的连篇报道成功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她们,连九月号的《儿童文学》卷首都是悼念张志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