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星巴克传奇 (第2/5页)
泰勒•克拉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幸运的是,英国政府帮我们揭开了这其中的奥秘。2002年,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协会向格拉斯哥大学的两位教授拨款25万美元,用以研究英国经常出入咖啡馆的人数上升背后的社会因素。这两位研究人员埃里克·劳里埃(Eric Laurier)和克里斯·菲洛(Chris Philo)耗时3年,对人们行为的核心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们成为咖啡馆的“常客”,拍摄记录自然状态下的顾客,还接受了咖啡师的培训,对顾客和咖啡店员工进行采访,钻进图书馆寻找历史和文学资料方面的相关记载。这一项目得出了怎样的惊人结论呢?结论是咖啡店的环境舒适宜人,在这里人们可以独享惬意,或是邀友人共度美好时光。劳里埃和菲洛的重要发现也包括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咖啡店的背景音乐也各有不同(在晚上,多为放客音乐,听上去效果还相当不错)。来咖啡店通常包括几个步骤,“一般是先点单,再选位,然后占桌,最后走人”。
布莱克在休斯敦首次见到星巴克双子店时这样写道:“刚看到这种情形时,我有点儿乱了,但当我理清思路之后,一下子明白过来,觉得仿佛是上帝在昭显,赋予了我创世以来的所有知识,我就像是面对着苦苦求索的宇宙的终极命运一般。”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首先,英国政府对研究经费的批准相当草率,而且相关管理较为宽松。其次,咖啡店对我们的吸引绝非看似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劳里埃和菲洛的研究成果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非只是因为这些结论太明显,且过于简单,还因为他们未能就顾客为何对咖啡店产生如此深刻的眷恋给出解释。毕竟,在英国,并非只有咖啡店才温馨惬意、适合交际,小酒馆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该研究也并未对咖啡馆为何会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喜爱加以诠释,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久以来就对咖啡敬而远之的国度,例如中国和英国。当然,星巴克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对咖啡店的宣传推广势必功不可没,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公司的点石成金术吗?为什么星巴克在上海和西雅图都能深入人心?
那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看待舒尔茨在罗布森大街敢为天下先的门店布局战略上,大家也会各持己见。有些人将此举视为精品咖啡的胜利,甚至是给人带来无尽便利的妥帖安排;还有人觉得这是企业创新的天才之举,可称作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企业成功案例的经典之作;当然还有其他观点,比如喜剧演员刘易斯·布莱克就认为,这预示着有大事将要发生。
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否希望星巴克在上海和西雅图都广受欢迎?对于许多人而言,答案是否定的。星巴克希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国际性的乐善好施的“好心人”,洋溢着集体主义精神,仿佛是在撒播着让人心想事成的精灵粉。即便如此,星巴克还是引发了大量争议,其中最主要的抱怨是关于其连锁店的无孔不入,而且星巴克在不断探查消费者的底线在哪里。为具体说明这类情况,你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当然,现如今,人们对多家星巴克的门店彼此相距不远的情形已经司空见惯。例如,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当人们在高档购物商区先锋广场购物中心闲逛时,会发现在一楼有一家星巴克,而在三楼的对应位置还有一家,尽管两家店之间仅有12英尺<sup><a id="note2" href="#note2n">[2]</a></sup>之隔,但你已对这番景象不会有丝毫的诧异。如果你身处纽约曼哈顿的亚斯特坊广场,那么你身边可能就会有三家星巴克:一家位于地铁口,另一家在广场对面,还有一家就在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书店旁边。现在,我们对星巴克连锁店的集中轰炸模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不过是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但不会令人对它倍加关注。以电影《爱犬大赛》(Best in Show)为例,作为主角的那对夫妻是这样解释两人在星巴克初次见面时的情形的,“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同一家星巴克相遇的,当时我们是在一条街上隔路相望的两家店里”,丈夫这样澄清道。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而且已经成为现实。
下列哪一个场所没有星巴克的门店?
在温哥华的那条街上,舒尔茨看到了别人视而不见的商机。他看到了十字路口的不同角落涌动着截然不同的人流。他后来在接受《新闻周刊》的采访,谈及罗布森大街那两家店的大胆布局时,这样说:“这里与其他街区并无甚不同,但却有着别样的气息。”他意识到只要把店开在几步之遥,给顾客带来更多方便,就能吸引到更多新顾客光临此处。但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全社会对于精致咖啡饮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星巴克的一位早期房产经纪人阿特·沃尔曾对我这样说:“在此事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天哪……两家店的距离可以如此之近,近得超乎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