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布雷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长期以来,历史学家对自己的信念的隐秘处讳莫如深,但对历史的教训则一贯表现出谦谦君子的大度,也许历史的教训仅仅在于,历史没有提供什么教训。就货币而论,这种谦谦君子的大度是要不得的。货币的历史给人们提供许多教训,或许是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训。特别令人怀疑的是,通过任何其他途径也可获得许多关于货币的永恒认识。人们对待货币的态度像做往返运动的巨摆一样变化着。当货币贬值时,人们想让货币保值;当货币保值时,人们又别有他图。只有当事物经过时间的检验,我们才能看到,正在经受通货膨胀的困苦的人是如何渴望得到价值稳定的货币的,正在接受教训并为稳定而付出代价的人是怎样来承担通货膨胀的风险的。我们从这种循环规律中认识到,任何事物甚至包括通货膨胀都不是恒定不变的。我们还得知,通货膨胀过后所引起的恐慌和通货膨胀本身具有同样的损害作用。历史还能最生动地告诉人们,货币及其管理和失控的方法是怎样发展的,现在又是怎样发挥作用或失去作用的。我们就是从历史上看到了新机构——公司、工会、福利国家等——是如何改变了维持目前物价稳定这一状况的;看到了正在变化的朝向一种阶级结构运动的环境,在这种阶级结构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获取更多,富裕阶层的政治利益正在改变,因此使得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化。
那些满不在乎地以钞票形式存储10万美元的人并不是主要的受害者。更加深受其害的是另一个阶层的人,他们微量的财产和微薄的收入固然就是与美元、英镑、马克、法郎或其他硬币挂钩,他们不知道将来用这些钱买什么,只知道这些钱将贬值。19世纪,在工业国家中,一个人对能否挣到一点钱无从所知,就像是他挣到一点钱不知该用来干什么一样。在20世纪,挣钱问题虽仍然重要,但已相对好些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令人捉摸不定的新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钱才会有价值,不管是赚来的还是积蓄来的。人们曾一度同斯洛普先生一样,认为有了固定的收入就会心满意足了。但是,近来人们认为,有固定收入易陷于贫困的泥潭,并且可能下陷得并不慢。那么,钱出了什么问题呢?
本书所论述的是历史的教训,而不是历史本身,意在说教和阐释,多涉及当今而少论及过去,却不会使人感到刻板乏味。货币史上有许多事例让人着迷,在这里,人类的荒唐品行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想而知,爱钱为万恶之源的观点是会受到批驳的。对许多人来说,亚当·斯密(Adam Smith)几乎是一位具有神圣权威的先知,他在1776年认为,在人类到那时为止所从事的一切职业——战争、政治、宗教、疯狂式娱乐、无偿虐待——当中,制币业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最小的。人们并不怀疑,追求金钱或持久的金钱关系都可以引起古怪而十分邪恶的行为。
这个插曲非常明确地说出了人们对待货币的态度问题。人人都知道货币会贬值。总统对维持货币流通价值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没有人指出他对此所采取的孤注一掷的做法是非常鲁莽的。人们认为,同其他任何人一样,他需要一种策略来弥补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虽然对成功没有100%的把握。在非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当中,没有谁像美国总统那样,对自己维持货币价值的能力更有信心。这些年来,到处都可以看到同样的趋势——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其速率反复无常,变幻不定。一切都令人捉摸不定,通货膨胀也不例外。看来这种趋势定会不断持续下去,许多人为此而焦虑不安。
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有钱人如同以前出身豪门和地位显赫的人一样,无疑会想象到由金钱而引起的敬畏和羡慕确实应归于他们自己的智慧和人格。这种完美的自我观念与荒唐或堕落的现实之间形成的鲜明对照,永远令人称奇、称快。同样,当个人的货币发生意外时,那种敬畏和羡慕之情就会消失,伴随而来的是一种低级的乐趣。
不久以前,在对美国第37任总统典型的繁杂事务的一次调查中,没想到竟发现一笔饶有趣味的交易,令人忍俊不禁。尼克松先生的好友查理斯·G.莱勃佐(Charles G.Rebozo)先生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为了在任总统的政治或个人利益,他从一个更为少言寡语的企业家豪沃德·休斯(Howard Hughes)先生手中接过10万美元。这笔巨款随后以现金形式存放在一个保险柜里,3年之后才交还给休斯先生。这笔交易的有趣之处不在于为什么会有人把钱还给休斯先生,这如同把盐粒还给大海一样自然;而在于为什么会有人把这么多钱储藏起来。谁都知道,这样一来,钱就大大贬值了——1967年1美元的购买力,到了莱勃佐先生想存钱的1969年,只剩91美分,到把钱取出归还原主时还不到80美分(1975年初,降至64美分)。这种趋势对这两位先生不可能没有影响。就连粗心大意的人也本应该通过利息、股息,甚至通过人们所期望的资本利润等形式来补偿部分损失,而实际上却未能做到。在《智者寓言》(<i>Parable</i> <i>of</i> <i>the</i> <i>Talents</i>)中,最愚钝的债权人由于只收回了本金而受到训斥。人们并不认为尼克松先生和莱勃佐先生对货币问题漠不关心;两者的金融表演都远远低于《圣经》中的下线水准。人们都迷惑不解,不相信他们会愚钝到如此地步。
货币还有另一个方面令人迷惑不解。在过去许多世纪中,人们不断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货币无穷的奥妙。他们不仅自己相信这一点,同时也劝别人相信这一点。它总是涉及——也许是以一种略为新奇的形式——对某种古老骗局的再认识。金融天才在超然的顶峰和随后跌落的深谷之间的时间跨度——从法国摄政时期的救世主约翰·劳(John Law)到沦为威尼斯的忏悔者的约翰·劳,从美国第一位金融巨头、令总统惧怕三分的尼古拉·比德尔(Nicholas Biddle)到沦为费城最臭名昭著的破产者的尼古拉·比德尔,从拥有喷气式飞机和目光忧郁的小妾的波纳德·康菲尔德(Bernard Cornfeld)到沦为圣·安托恩(St.Antoine)监狱囚徒的波纳德·康菲尔德——往往只有几个月,最多也只有几年。在这种轻浮的上升和可怕的跌落中,特别是当别人也有此遭遇时,存在着某种奇迹和低级的乐趣,这里重要的无疑是情节,而不是意义所在。
《巴彻斯特古堡》(<i>Barchester</i> <i>Towers</i>)
有关本书的构思应在此交代几句,有关货币的大量论述涉及牧师般冗长的层层咒语,其中有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谈论货币、讲授货币并通过货币谋生的人获得声望、尊敬以及货币的回报,如同医生或巫医靠的是培植他们与神秘学的特殊关系——他们具有常人不可能有的悟性——这一信念。虽然具有职业上的回报和个人的利益,但这也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欺骗手段。彻底了解货币对那些具有正常好奇心理、勤奋精神和智慧力量的人们来说是易如反掌的。本书的内容易使读者心领神会。不管这部历史有何误释和失实之处,读者可以相信,其中无一不是通过悉心研究而得来的。对货币的研究位于经济学一切其他领域之首,这就是利用复杂性来掩盖事实或回避事实,而不是揭示事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譬如汽车、情妇、癌症等,仅仅对其所有者才有意义,但货币则不同,对其他所有者和所无者都同样重要。因此,两者都想对其加以认识,而且应该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有充分的信心。
安东尼<i>·</i>特洛罗普(Anthony Trollope):
因此,有人就会提出,一部货币史专著是否应以货币究竟为何物的某种定义来开始。是什么使本来一文不值的纸片在交换中变成有用之物,而大小相近的另一张纸片却没有这样的价值呢?先前所做的诸多努力并未能使人得到慰藉。思维敏锐的著名电视记者采访经济学家时往往一开始就问:“现在请告诉我,到底什么是货币?”回答总是矛盾百出。基础经济学或货币银行学的教师总是以十分微妙的定义为出发点,学生悉心记录下这种定义,花苦功夫背诵下来,随之又在不无解脱之感中淡忘了。阅读本章会使人认识到,货币只不过是她或他一向认定的事物——为购买或销售货物、服务或其他什么通常所提供或接受的东西。货币的几种形式及其购买的决定因素又当别论,这就是随后章节的宗旨。
“她自己一年有1 200英镑!”斯洛普说道,并且说完就走了。“一年有1 200英镑!”他自言自语,慢慢驱车回家。勃尔德太太自己一年有1 200英镑,要真是那样的话,哈丁反对她父亲回老家可真是太蠢了。对于斯洛普先生的思路,也许读者都清楚了……一年有1 200英镑……
最后必须声明,这是一部货币史,但远不是亘古以来的全部货币史——历史学家不会马上涉足的一个领域。因此,对各个时期都必须加以选择,选择的依据在于对货币发展最有影响的因素(例如,英国银行的情形),或是最能充分说明对控制货币具有竞争力的因素(例如,杰克逊和比德尔之间斗争的情形),或是对我们目前的认识贡献最大的因素(例如,凯恩斯的著作和近代史)。其中,有些选择无疑带有不少偏见,原因是由于作者的兴致所在。
“勃尔德太太自己一年有1 200英镑,我想哈丁先生要跟她过了。”
本书较后的章节中,选择显然强烈地对准了美元。这里的艺术不管是否真实,都完全是对人生的刻意模仿。本部货币史以美元开始,届时也以美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