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萧燕燕虽是番邦女子,却素有机谋,善于驾驭大臣,人皆乐于为其所用。对于之前有过婚姻之约的韩家,她也加以重用。萧燕燕听说北汉被宋朝军队围攻,立即命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塔尔为监军率军赴援。辽军到达白马岭,前面为一条大涧,宋将郭进率宋军驻扎在对岸。耶律沙等将领认为应等待后军,再与宋军决战,而塔尔认为应率先锋一鼓作气急击宋军,耶律沙力谏不听。塔尔率军渡涧攻宋军,辽军刚渡一半,郭进率骑奋击,大败辽军。塔尔、华格、令衮图敏、洋衮唐古等将阵亡,耶律沙等也被宋军包围。刚好这时候辽将耶律色珍率救兵赶到,击退宋军,才救出了耶律沙等人。
宋军击败辽国援兵后,声势大震,连克盂县、隆州、岚州,太原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宋军轮番进攻,矢石如雨,战斗十分激烈。宋太宗亲临太原城下,诏谕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刘继元毫不理睬,于是,宋太宗命宋军发机石攻城。五月初一,攻破太原西南羊马城。
这时候,上演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北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感到守城无望,不少人开始谋求退路。北汉宣徽使范超率先出城投降。此时,宋军正奋力攻城,个个都杀红了眼,突然看见范超带着一队北汉兵开门而出,还以为是北汉兵出城交战,立即蜂拥而上,抓住了主将范超,并不由分说地将他立斩于大旗下。而太原城中北汉国主刘继元得知范超出降,也下令将范氏抄家斩首。范超的一家老小均被砍下首级,且首级被抛到太原城外。宋军这才知道范超是来投降的,结果却莫名其妙地被误杀了。
宋太宗又移师城南,继续攻城。北汉外绝援军,内乏粮草,军心开始动摇。北汉国主刘继元欲战无力,只好出降,北汉遂平。宋朝得其十州四十一县的土地。
这里特别要提一句,北汉国主刘继元献城投降后,北汉名将刘继业据城继续抵抗。刘继业是太原人,本名杨重贵,因年少英武,很受当时北汉国主刘崇的看重,便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素以骁勇闻名,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杨无敌”。
宋太宗爱刘继业忠勇,很想招为己用,于是派刘继元招抚刘继业。刘继业为保全城中百姓,北面再拜,这才释甲开城,迎接宋军。宋太宗大喜,立即授刘继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并加厚赐,复姓杨,名业。之后杨业成为宋朝著名将领,杨业及其后代的事迹被演绎成各种故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杨家将》。
北汉投降后,宋太宗为了断绝北汉臣民的希望,下令焚毁太原城,改太原为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将太原城中的僧人、道士及豪民迁往西京洛阳,普通百姓则迁居并州。大火起时,太原城中尚有许多老弱病残者来不及转移,均为大火所吞没。
伐北汉旗开得胜后,宋太宗志得意满,打算干一件更加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他在可疑的“斧声烛影”中登上了皇帝位,朝野之中虽然不敢公然议论,但几年来疑云久久不散。所以,宋太宗一心谋取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宋太祖的地位,以求摆脱宋太祖的阴影。就拿这次伐北汉来说,满朝文武,除了曹彬,其他人都持反对意见,宋太宗却一意孤行。降服北汉后,宋军已经在外征战几近半年,人马劳顿。因此一听说宋太宗要乘势伐辽,志在夺取幽蓟,群臣纷纷反对,宋太宗不听,坚持出兵。
开始一切都还很顺利,宋军势如破竹,宋将傅潜、孔守正在沙河大败辽将耶律希达,辽东易州刺史刘禹和辽涿州判官刘原德均主动献城出降。宋军一路上没费劲儿就打到了幽州(北京)城下。当时,幽州守将为耶律学古,采取了反防死守的策略,宋军进攻了很长时间,都是徒劳无功。双方呈现出胶着状态。
而辽国萧燕燕得知幽州为宋军所围后,立即派宰相耶律沙前去增援。耶律沙刚刚出发,辽将耶律休格也主动请缨,率人马前往幽州。
宋太宗听说辽国有援兵到来后,命令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布阵防守。辽国宰相耶律沙率部先到,与宋军在河滩上激战。经过一番血战,辽兵伤亡惨重,耶律沙急忙下令撤退。宋太宗下令宋军火速追赶。就在此时,耶律休格率军及时赶到,耶律沙立即决定回师。辽军两部合一后,声势大震,宋军一下被冲乱了,结果被打得大败。宋军兵将纷纷被杀,宋太宗那顶皇帝专用的黄罗伞盖则成了辽军的攻击目标。若不是举黄罗伞盖的宋士兵中箭落马,宋太宗可能早就死在辽军刀下了。宋太宗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跑,鞋也掉了,帽子也飞了,战马也陷进泥里。这时还是杨业赶到,杀退了辽兵,才救了宋太宗的命。
此时已经八月,秋风已起,塞外秋高马肥,宋军在与辽军的对峙中立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宋太宗遭受了高梁河惨败后,决定退兵。不料辽将耶律休格穷追不舍,追得宋太宗屁滚尿流,狼狈不堪。到了涿州,宋太宗还中了两箭,之后乘驴车逃脱,但随行的宫女、辎重等均为耶律休格所获。后来宋太宗死,便是因为此次的箭疮发作。
堂堂宋朝天子,竟然差点就做了辽军的俘虏,当时的混乱状况可想而知。而就在巨大的混乱中,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在宋军溃败途中,人人都只顾自己逃命,稍微安全一点的时候,群臣却突然发现宋太宗不知去向。于是人心惶惶,奔走相告,都说皇帝失踪了。更多的人怀疑宋太宗已经在乱军中遭难。于是,有人提议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皇帝下落不明,很可能已经遇难。武功郡王赵德昭是太祖子嗣,应该赶紧立他为皇帝,以安定人心,免得让辽国有可乘之机。”
前面已经提过,齐王赵廷美本来是该留守开封的,却因为吕端一番话,不得不随从宋太宗出征,以避嫌疑。赵德昭也跟随在军中。
当然,也有人反对,建议先寻找到宋太宗再说。就在众人争吵不休的时候,有人奔来告诉大家:“皇帝还活着。”于是,这件事就算平息了。
回到开封后,宋太宗心情十分不好,他此次出兵,目的在于提高声望、威服人心,不料却遭到惨败,全军覆没、狼狈逃命不说,连皇帝的屁股上都中了两箭,简直是奇耻大辱。就在宋太宗低沉抑郁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在宋军溃败途中,曾有人谋立赵德昭为皇帝,宋太宗的脸色顿时阴沉得可怕,十分恼怒。但事出有因,他也不好多说什么。偏偏这个时候,毫无心计的赵德昭自己送上门来。
因为宋太宗心情非常不好,即使先前攻取太原、收服北汉也不能弥补,因而对在攻取太原中有功劳的将士也不给予奖赏。宋军将士对此意见很大,个个心怀不满。赵德昭见将士们议论纷纷,生怕军心不稳,便善意向宋太宗建议立即论功行赏,以安抚将士。宋太宗正为幽州之败而恼怒,没听完就大怒说:“战败回来,还有什么功劳?什么赏赐?”赵德昭说:“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军征辽虽然失利,但终究荡平了北汉,请陛下分别考核,量功行赏。”宋太宗一拍桌子,声色俱厉地喝道:“等到你做皇帝时,再行赏不迟!”赵德昭开始还不明白叔叔为什么突然发火,惊在了当场,后来才幡然醒悟,不敢申辩,只是匆忙出宫。
回到自己的府邸后,赵德昭气愤难平,问左右随从:“带刀了吗?”随从见他满脸通红,情绪十分激动,不敢说带有兵器,怕出意外,便搪塞说:“我们进宫,按规定不准携带利器,所以身边没有带刀。”赵德昭越想越恼,越恼越悲,迅速走入自家的茶酒阁,关上阁门,取桌上的水果刀自刎而死,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赵德昭气激自杀,不能不说与之前误传宋太宗失踪、宋军欲立赵德昭为帝有关。宋太宗虽然是一时气话,但猜忌之心一览无遗。赵德昭身为宋太祖之子,对之前的金匮誓书和斧声烛影之种种议论不可能一无所闻、一无所想,而现在被亲叔叔猜疑,无以自诉,只能以死来明志了。
赵德昭之死十分令人意外。宋太宗闻讯后赶来,大为后悔,哭着说:“你这个傻孩子,叔叔只是气头上的话,你怎么也当真,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呢?”命以亲王礼安葬赵德昭,赠中书令,追封魏王,后改吴王,又改越王。
如果说赵德昭之死还事出有因的话,赵德芳之死就格外令人生疑了。赵德昭死后一年多,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宋太祖最小的儿子赵德芳神秘暴病身亡,年仅二十三岁。史书上对他离奇的死没有作任何说明,成为又一桩疑案。朝野间怀疑赵德芳死在宋太宗之手的人不在少数,只不过从来无人敢公开议论。斧声烛影当夜,宋皇后曾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其实就是担心赵光义日后会对赵德芳下手,想不到宋后的担心还是不幸而言中。
这里特别要再强调一句,所谓的金匮之盟是宋太宗为了掩人耳目捏造出来的,虽然能有力证明他得位的合理性,但最终却限制了宋太宗传子的愿望。至此,宋太祖四个儿子全部死去(其中两个早夭),皇位继承的顺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匮誓书上的人也就只剩下赵廷美,宋太宗的亲弟弟。
4.涪陵之祸
按照原来杜太后遗言的顺序,由宋太祖传宋太宗,宋太宗传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赵德昭既死,那么就由赵廷美传赵德芳。只有这样,皇位才能重新归入宋太祖子孙一脉,才能不负杜太后遗命,才能对得起宋太祖将天下传弟不传子的盛德。赵德昭和赵德芳先后死后,金匮誓书上的皇位继承人只剩下赵廷美,宋太宗的亲弟弟。倘若宋太宗将皇位传给赵廷美,赵廷美势必要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显然是宋太宗不愿意看到的。可以说,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死,使赵廷美一下子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此时,倘若“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吕端还在赵廷美手下当差,说不定就会劝说赵廷美赶紧辞去开封尹的职位,由此作出退出储君人选的表示;或者干脆上书皇帝,请求宋太宗立皇子为太子。如此,赵廷美必然能保住荣华富贵。然而,十分可惜的是,吕端已经调离开封府,而赵廷美手下幕僚多是平庸无能之辈,竟无一人能够深谋远虑,劝赵廷美退保其身。
而赵廷美本人,虽然也感觉到了危机,但他没有采取措施来避免宋太宗的猜忌。相反,他开始暗中拉拢一些亲近的大臣,比如给当朝宰相卢多逊送财物。如此幼稚的作为,显然只能授人以把柄。进一步分析,赵廷美不肯辞去开封尹职位的根本原因,估计还是贪图那张皇帝的宝座。在不自安的情况下,赵廷美难免有怨言,竟然说:“太宗有负兄意。”这些言语传到宋太宗耳中,只能加深他对赵廷美的忌恨。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赵德芳死后半年,针对赵廷美的轩然大波终于开始了。宋太宗为晋王时的幕僚柴禹锡、赵镕和杨守一三人揣摩出宋太宗的心意,突然发难,向宋太宗揭发赵廷美骄恣放纵,图谋作乱。这是明显的捕风捉影,没有任何真凭实据,但却正中宋太宗的下怀。
尽管是诬告,无法追究,宋太宗还是借机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职务,出为西京留守。而告密的三人都有升赏,柴禹锡升为枢密副使,杨守一升为枢密都承旨,赵熔升为东上閤门使。这是个非常不好的开端,伺机钻营者见只要揭发赵廷美便可以升官发财,自然不惜代价来构陷赵廷美。于是,前面已经被罢免的赵普也终于有机会东山再起了。
赵普是开国重臣,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事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宋太祖时代更是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十年之久,名望甚崇。前面已经提过,赵普之前与还是晋王的赵光义有过一段明争暗斗,尤其是他反对宋太祖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即位后,自然不会轻易忘记前仇,为了防范赵普,将其调入京师便于控制。赵普宦海沉浮,婉转圆滑,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尽管与宋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但还是不甘心就此沉沦。只不过,当时在朝的宰相是卢多逊,是赵普的死敌,一心防范赵普东山再起,以致赵普一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宋太祖喜欢读书,经常到史馆来取书,就让小吏每次都查看宋太祖所取何书,于是阅读此书。等到第二天召见时,宋太祖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以此获得宋太祖赏识,拜为宰相。他跟赵普一直不和,好几次在宋太祖面前说赵普专权、贪财。赵普被罢相后,卢多逊独掌大权,直至宋太宗即位后。
赵普的儿子赵承宪娶燕国长公主(宋太祖亲妹,先嫁米福德,后嫁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之女。当时赵承宪任泽州知州,回到京师成婚。按照惯例,只要与皇亲结亲,便可以留京任职。然而,宰相卢多逊竟然等不到赵承宪度过蜜月,就勒令他回任泽州。这自然是针对赵普。赵普愤怒得无以复加,刚好在这个时候,宋太宗召见了他。
宋太宗之所以召见赵普,想对付弟弟赵廷美是主要的原因。宰相卢多逊与赵廷美关系一向友善,宋太宗必须找到一个能与卢多逊匹敌的人来策划废除赵廷美的大事,赵普与卢多逊是宿敌,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就是这次召见中,赵普说出了那句著名的阴险之语:“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宋太宗很是满意,赵普也因此很受鼓舞,又向宋太宗表示忠心说:“我有《论语》一部,用半部帮助太祖打天下,用半部帮助陛下治理国家,使之太平。”
召见结束后,赵普回家连夜写了一封奏表,抛出了所谓的“金匮之盟”,说当初杜太后有金匮誓书,除了当事人杜太后和宋太祖外,还有见证人,就是他赵普本人。这是金匮誓书第一次公然显山露水,之前从来没有人听说过(史书为后来所修,一切记载都向有利于宋太宗的方向发展),甚至包括宋太宗本人都是闻所未闻。
关于金匮之盟,前面已经分析论证过,根本不可能存在,否则赵光义不必迫不及待地杀死兄长夺取皇位。而宋太宗登位五年后,此时才由赵普提出有金匮誓书,更见其中的可疑之处。如果真有金匮之盟,为何赵普不在宋太宗即位时就指出来?这难道不是他借机在新皇帝面前邀宠、东山再起的最好时机么?
种种可疑之处,不必再一一指出。赵普此时抛出金匮誓书,无非是要取悦于宋太宗,以固恩宠。但无论如何,金匮誓书一出,确实有力地证实了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宋太宗大为心悦,心中自然将赵普当做可以信赖之人,因而询问赵普关于传位赵廷美一事。赵普深知宋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其实有更深的潜台词:当时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已经是错误,宋太宗怎么能再犯同样的错误。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当年赵普确实是极力反对宋太祖传位于弟的。不过,赵普的话却坚定了宋太宗传子的信心。之后,赵普重新任宰相,在宋太宗传位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赵普得势后,最着急对付的不是宋太宗的心头之患赵廷美,而是宿敌卢多逊,而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卢多逊牵扯进赵廷美的罪案。卢多逊自己也知道赵普势必要找自己报仇,倘若能辞去相位,自行引退,或许还可以避免这场斗争。但卢多逊贪恋权势,不甘心就此放手。一场大风波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