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资源建设与课程领导 (第3/5页)
陈夫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精心研发
建立团队。2007年6月,经海南省教育厅批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启动《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开发和开设的课题研究工作,成立课程研究专家组和核心团队,对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内容、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开展研究并形成共识。
研制大纲。2007年7月至8月,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启动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的研究,先后组织了3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与教材纲目研讨会和论证会,经反复研讨和海南省教育厅核准,决定义务教育三至八年级、高中一年级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间周开设一节课,并研制了《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大纲,把原来分类别、主题循环上升的课程体系改为以专题为主的课程体系。
编写教材。根据课程大纲,确定编写4册《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即义务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合用第一册,五、六年级合用第二册,七、八年级合用第三册,高中一年级使用第四册。并及时优选全省中小学政治、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的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编写组,编写组依据课程大纲,对教材编写原则与体例进行了反复研讨,达成共识后,由参编教师将自己编写的部分教材内容先在本校做实验,然后再交流、修改完善。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参编教师到海南省许多地区、生态文明村实地考察,到多个有关部门访谈、收集资料,丰富教材的内容。
反复修订。教材审查和审定是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编写组将《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多次送到海南省国土资源环境厅、海南省文明办、海南师范大学、部分中小学等单位反复征求意见,并及时组织修订。在专家们对《生态文明教育》教材书稿表达一致肯定意见的基础上,再送海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查和审定。经过几十位专家和一线教师一年多的艰辛打磨和数轮修订后,海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9年2月审定通过了这套教材并正式出版。
三、组织实施
列入计划。2008年7月24日,海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局部调整�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加强课程实施与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强化三级课程管理,“切实落实国家课程,确保地方课程开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明确“从2008年秋季起,政府将免费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提供海南省组织编写的地方教材”,“为确保地方课程的开设,各地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三—九年级)同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数整合使用”,同时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地方课程,明确“《生态文明教育》三至八年级间周安排1课时”。
加强管理。该文件还要求“切实加强课程管理”,“为确保地方课程的开设,省教育厅将组织开展地方课程的专题研修活动和督导检查活动。各地要将地方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纳入对学校的督导和考核评估体系,督促和指导学校切实实施好相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中考各学科要将地方课程全面纳入考试和考查内容。各学校要将地方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纳入到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体系,做好有关评价工作”。
根据上述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审定通过后,于2009年春季发到学生手中,其中1—3册由财政免费提供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
组织培训。2009年3月,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分学段组织了全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300多名任课骨干教师的培训会,请专家对课程开设意义、课程目标、教材体例、特色内容、教学建议等作了系统解读,多位教材编者现场说课,参加培训的教师也积极参加互动和研讨,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加强教研。许多学校教研组,以校本研训为依托,努力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对充分发挥课程的价值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二是用探索、发现和操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用角色扮演和模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四是用社区活动和小组调查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五是用独立研究和共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
评价引导。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在完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要求各学校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既有老师、校长,也要有学生、学生的同伴、家长及社区人员),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要全面化,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测评内容分基础知识和行为习惯两方面:基础知识的测评,采取笔试开卷方式,确定等级;行为习惯方面,分兴趣与方法、态度与表现、行为与习惯三个领域,采取自评、互评、综合评的方式确定等级。评价方式与过程包括:笔试、说评、议评、综评、公示。
四、实践效果
一致好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质量受到海南省内各界领导和专家的好评,为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如审定的领导和专家在审定会上一致表示,教材“突出了时代性和地方特色,突出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且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这套教材不仅要提供给学生使用,还要发放到海南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市县领导干部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宣传和普及。审定通过后,《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已经在全省12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免费使用,高中列入选修2课程。
成效初显。各市县、学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两年的开设,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海南、热爱家乡等方面,有明显的收获。如三亚市许多学校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他们以教材为参考,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环境调查教育活动,如《海南省珊瑚礁保护现状调查》、《三亚市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情况调查》、《三亚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通过专题调查之后,写出了调查报告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小论文。
继续完善。两年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海南省青少年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对于海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和国际旅游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课题组将以2010年这项成果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契机,组织专家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对课程实施的指导和专业支持,完善课程和教学评价制度,更好地实现课程的各项目标。
案例5.5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本案例节选自海南省2010年上报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该项成果荣获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本项成果申报者:海口一中马向阳(校长)、艾瑞堂、王永策、笪旭、汪剑春、胡绮霞等。海口一中是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综合样本校。本项成果2009年经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评选确定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推广项目。在此,对研究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校本开发与实施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为中小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迫切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海口一中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自主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2003年,该校制订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纲要》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总体方案》,并于2004年9月在全省率先开发出19门校本课程文本。
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海口一中面临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学生需求进行调研;如何优化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实施校本课程;每位学生至少6学分怎么落实;如何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问题。
二、主要措施
(一)校本课程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