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伟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国古代宫廷中的茶具丰富多采,它既是茶叶科学研究的宝贵历史遗产,又是代表各个时代的工艺美术产品。当然,与饮食器具相比,茶具的出现是比较晚的,因为直至唐代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逐步在我国普及。

最初人们喝茶是用饮食器具,一器多用。一器多用是中国古代早期社会各种器具的共同特点。专用茶具的产生是饮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喝茶感到需要一种专门器具后而出现的。也就是说,茶叶的利用在前,茶具的产生在后,茶具和茶的利用不是一道问世的。

茶具是指与饮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公元前一世纪,四川王褒所著的《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从文字明确记载了煮茶有专门茶具。

唐代以前,各地使用茶具的情况较为复杂,除一般使用碗、杯之外,某些地方还有用酒器来饮茶的情况。皇帝宫中的碗、杯多是用金、锡制成的精美器具,一般平民饮茶主要使用陶瓷碗。

唐代盛行饮茶,皇帝和贵族之间,更以饮茶为韵事,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及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具也非常重视。唐代中期,陆羽著《茶经》,他对唐代各地所产的茶具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他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邢州瓷类银,越州瓷类玉。”“邢瓷炎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瓷比邢瓷要优。”邢窑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它在唐代生产的白瓷瓯,即茶碗,是一种很流行的茶具。唐代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越窑在今浙江余姚、绍兴一带,陆羽《茶经》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越窑所产的瓯,曾经风靡一时。中国古代留下了不少赞美越窑的诗篇,如“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顾况:《茶赋》)。“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施肩吾:《蜀茗词》)。“茶新换越瓯”(郑谷:《送吏部曹郎免官南归诗》)。“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偓:《横塘诗》)。这些诗句都给越窑茶碗增添了声誉,促进了越窑茶具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

陆羽从品茶的角度,抑邢而扬越,认为越窑瓷器质量应在邢窑之上,对此,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指出:“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因而断定邢不如越,甚至取消邢窑,不入诸州品内。又因洪州瓷褐色盛茶呈黑色,定为最次品。瓷器应凭质量定优劣,陆羽以瓷色为主要标准,只能算饮茶人的一种偏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258页)。色彩的好恶,带有个人的主观心理作用,这可能因为陆羽是处士,他比较欣赏青绿色这种静态的色彩,这种色彩可以使观赏者的心情趋向于宁静淡泊。

唐代茶碗比饭碗的器形要小,器身较浅,器壁成斜直形,敞浅腹,适于饮茶。加以制作精工,釉色莹润。名器越窑和邢窑的茶碗,造形风格又各有特点,邢窑的茶碗比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它与越窑茶碗,“口唇不卷”,胎体轻薄的作法,有明显区别,越窑除了具备“捩翠融青”的釉色之外,造型也优美精巧。从皮日休的“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和徐夤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等诗句中,可以想见越窑青瓷茶碗形质之美。

与茶碗相配套的茶壶在西晋就已出现,从晋至隋,茶壶的式样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流子(嘴)都是作鸡头状。到唐朝,茶壶称为注子,或称茶注,这时的壶式,普遍以短形小流代替了过去鸡头饰流。

唐代还首创了一种饮茶用的碗托,用以托茶,称为茶托,又称盏托。李匡《资暇录》卷下指出:“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入蜀相。崔大奇之,为制名而话宾友。于是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茶托的器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解放后,在浙江宁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窑青瓷器,还有带托连烧的茶碗。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碗则作花瓣形,加以釉色青翠,所以唐末诗人徐夤将茶和盛茶的茶具比之“嫩荷含露”。

唐宋以来,文人作诗献词称颂茶德,饮茶成为一种“雅道”,茶具也成为一种雅器。唐朝皇室饮茶一般用碗,宋朝以后就不用碗而改用盏了,盏实际上也是一种小碗,但比唐代小巧精致。由于宋朝皇室中盛行用盏饮茶,盏托使用更加普遍,而且制作也比唐朝精细多姿,盏托的托口突起,托沿多作莲瓣纹,托底中凹。再如茶壶,特别是到南宋时,壶式明显由饱满变得瘦长,北宋的茶壶,流子多在肩部,而到南宋末年,流子已移至腹部。

宋代宫廷的茶具以黑色为贵,这是与宋人喜爱斗茶有关的。宋代的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代的茶盏虽有五种釉色: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白釉,但以黑釉茶盏便于衬托白色的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珍重。宋徽宗也很爱好此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很大。蔡襄《茶录》中也说建安(今福建)斗茶先斗色。建安人对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评价很高。因茶色贵白,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茶以青白胜黄白。其次为茶汤,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水痕的为负,这种白茶因含有黄色染精和胶质,时间久了茶汤便会在盏内染成一圈水痕。宋代斗茶都采用白茶,当然以黑盏最为适宜观色。正因为有这种特殊需要,黑盏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由此兴起了不少专烧黑盏的瓷窑,尤以福建建阳地区为突出。由于建阳烧制的黑盏适于斗茶,因此一度为北宋宫廷烧制斗茶用的黑盏,底足刻有“供御”和“进盏”字样,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也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黑釉茶具从釉色上说它是不美的,但到了有才智的制瓷工匠手里,黑釉釉面上烧出了丰富多采的装饰,有的呈现出兔毫或圆点等不同形式的结晶,有的釉面色泽变化万千,有的又剔刻出线条流畅的各种纹饰,这些装饰风行于不同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宋末元初,景德镇的茶具异峰突起,景德镇的青花茶具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还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日本的“茶汤之祖”珠光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便把青花茶具定名为“珠光青瓷”。

瓷器出现以后,茶具中的陶器也随之消声匿迹。但至明朝,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又与瓷器争名于世。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录》中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因此在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饮茶用紫砂壶逐渐成为风尚。明人饮茶,已改由前人煮茶而改为沸水泡茶,与现在饮茶方式一样。这样,紫砂茶壶的优点更加显露出来,前人总结紫砂茶壶有七大优点:其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泌”;其二,壶经久用,即使空壶以沸水注入,也有茶味;其三,茶味不易霉馊变质;其四,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无冷炸之虑,又可文火炖烧;其五,砂壶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烫手;其六,壶经久用反而光泽美观;其七,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由于具有这些优点,再加上嘉靖年间的供春和万历年间的大彬两位著名艺人的制壶绝技,使紫砂茶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洁,成为精致的手工艺品,于是紫砂壶便名噪天下,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说:“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明人张岱《梦忆》也说:“宜兴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明代以后,我国优质茶具就保持着“景瓷宜陶”的格局,也就是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以宜兴紫砂为最,这种格局至今未变。

我国古代宫廷中茶具种类非常丰富,除了陶器、瓷器,还有铜器、锡器、银器、金器、漆器、玉器、水晶、玛瑙等等,茶具上绘有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翠鸟舒翼、彩蝶恋花、人物美女、各种花卉、山水画等等,诗情画意,无所不包。面对这些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精湛绝伦的茶具,我们在品饮茶叶之时,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些茶具的艺术之美,从而对古代制造茶具的艺术家们产生深深的敬意。所以,宫廷中的茶具是中国饮食器具中的瑰宝。

武侠仙侠推荐阅读 More+
弃妃太逍遥(手打)

弃妃太逍遥(手打)

唐梦若影
一纸休书,用力地甩在了她面前,他的口中满是冷冷的话语,“拿着它,赶快离开王府!”“王爷——”她可怜兮兮地恳求着,只是低低垂着的脸上,却是满满的笑意……看着她身躯轻颤着慢慢转身、离开,他只当她是痛苦无助,殊不知,她是极力地忍着要笑出声来……
武侠 完结 90万字
我是一个粗鄙的武夫

我是一个粗鄙的武夫

自律的腹肌
陆信重生在一个武道和仙道并存的世界,然而他被告知没有修仙资质,只能被迫成为一个粗鄙的武夫。
武侠 连载 0万字
穿越之对上秦始皇

穿越之对上秦始皇

蓝若轩
靳轲在宿舍打游戏,和人对骂到最关键的时刻,一个激动,自己把凳子绊倒,又被凳子砸在身上,成功把自己搞死了。好吧,成功把自己整死了的靳轲就这么穿越了。而且穿越到了著名刺客——荆轲身上。你以为穿越只是多给靳轲改了一个姓的事吗?绝对不是!这是要靳轲去刺杀他最佩服的始皇大大的事啊!... ..料一个小小的刺客居然敢挑衅他的权威,简直不能忍。不过,还是要忍!因为,这个刺客略有趣。靳轲每天都在担心自己会莫名其妙
武侠 连载 23万字
武侠之血光四起

武侠之血光四起

一剑洞天
遭逢变故,江湖上血光四起!你年纪尚轻,这些事不是你能管得了的。江湖事,江湖人管,我一定要查明真相!
武侠 连载 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