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性善论是儒家对普遍人性的执着信念,它是儒家人文教育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
许多儒者在认真论证人性善的命题。有人将性善论看作是一种经验事实,希望从日常经验得出人性善的结论;有人把它看作是概念演绎,试图从人的类概念中推导出人性善的命题;也有人认为,人性善是一种“假设”,是儒家哲学的先验设定;还有人认为,人性善是一种“呈现”,是可以从人的日用中加以追溯的形而上的存在,等等。
然而,不管性善论的论证如何,其社会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历代的儒者均需要确立人性善的信念,因为这一信念的确立,给了儒家人文教育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儒家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建立在此性善论的基础之上。
儒家学者强调,教育并不是将某种外在的、强制性的人文规范、知识体系灌输给受教者,这些文化规范、知识体系均具有内在的人性依据;教育不是学者被动地接受知识、价值观念的过程,而是启发学生独立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所以,儒家典籍在论述其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时,总是用“自得之学”、“自诚明,谓之性”、“尽心知性”、“发明本心”等等,这些教育特点和方法的依据即在于人性善的基本信念。这与西方人以“原罪”、“性恶”为基础,强调自我忏悔、灵魂拷问的精神惩罚,是大不相同的,也与西方强调感性自我、快乐主义的人本意识大不相同。
人性善的基本信念,决定了儒家人文教育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特色。
(五)
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一般特征相似,儒家人文教育的宗旨是教育人、培养人,恢复和发展人的内在潜能,完成和实现人的精神人格。
儒家性善论确立了关于人的内在潜能的信念,儒家教育者相信每一个人都具有价值自觉的潜力和成就圣贤的可能。教育只是引导受教育者恢复和发展这种潜能,使自我的精神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尽管儒家教育立足于社会群体,但是它和其他人本主义教育一样,同样表现出关注个人的潜能和发展、个人的需求和实现等一系列人本主义的精神特征。孔子的“成人之教”、“为仁由己”,孟子的“自得之学”、“尽心、知性、知天”,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程灏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等,均体现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色。这一教育价值观念,使得儒家教育显示出浓厚的人文教育的气息。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