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南宋岳麓书院的蓬勃发展,还与另一位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讲学联系在一起。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有两次,一次是乾道三年的朱张会讲。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崇安启程,至九月八日抵达长沙。朱熹当时就是一名颇有名望的学者,来听讲学的人很多,盛况空前,开创了岳麓自由讲学的风气,这次岳麓会讲开创了不同学派在书院会讲的先河。另一次是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到潭州,在任期间,他着手振兴岳麓书院教育。朱熹兴学岳麓,对书院影响最大的举措是颁布“朱子书院教条”,使岳麓书院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学规。
元代,岳麓书院仍在绵延办学。岳麓书院的教学体制恢复后,由朱熹、张栻所奠定的文化教育传统也得以继承和发扬。明代岳麓书院教育还有进一步发展,规制更加完备。尤其是明中叶以后王守仁及其弟子们纷纷来岳麓书院讲学,他们所倡导的心学思潮对岳麓书院的学术、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听讲提示:清初更多地得到官方的支持
清代是中国书院的演变、普及化时期。清初,岳麓书院更多地得到官方的支持。因此,书院的院舍建设、经费收支、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康熙所赐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遣送到岳麓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发布上谕,扶持一些省会重点书院,称之为“省城书院”。岳麓书院名列其中,进一步确立了它作为湖南地方高等学府的地位。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赐御书“道南正脉”匾额,以表彰书院传播理学之功。
清代岳麓书院不仅受理学传统的深刻影响,还受经学传播的影响。乾隆以后,由于乾嘉学派的影响,一些从事诂经考史的经学家主持书院,他们在岳麓书院研究和传播经学,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同时反映了清代的学术特色和成就,使岳麓的学术风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经学家王九溪主院,很注意培养学生“通晓时务物理”和诂经考史的务实学风。道光时,更有湘水校经堂设置,它不课时文,专习经史,成为岳麓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辟了经学研究的基地。
听讲提示:从古代岳麓书院到现代湖南大学,证明中国有着绵延不绝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中国进入社会急剧变革的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后来,遂有废书院兴学堂、废学堂兴学校的不断变革发展。晚清以后,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岳麓书院面临变革学制的重大转折。从1903年至1926年的20多年时间里,发生了“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的学校更替,终于完成了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学制变革。从古代岳麓书院到现代湖南大学,既反映出教育体制变革的必然趋势,又充分证明中国有着绵延不绝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辛亥革命后,湖南政界、文化教育界就有不少人士考虑在岳麓书院办学的基础上创办湖南大学。如1912年湘督谭延闿就有此想法。1916年筹办湖南大学的呼声更高,湖南教育界著名人士胡子靖、杨昌济、杨树达、刘宗向、易培基等大力提倡,有关当局同意成立湖南大学筹备处。筹备处设于岳麓书院内,并接管了高师留下来的所有图书设备,由教育家杨昌济主持筹备处工作。杨昌济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对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他1913年留学归来,即开始酝酿创办湖南大学。他还专门写了《论湖南创设省立大学之必要》,提出在岳麓书院原址创设省立大学,既可以延续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历史,也可以充分利用高师的校舍、图书、仪器等。杨昌济等教育家、著名人士的呼吁对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延续,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926年2月1日在岳麓书院原址上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校本部第一院,先后扩建第二院、科学馆、图书馆、工厂、宿舍等,在校学生规模有500人左右。1932年,胡庶华担任校长时,将岳麓书院的石刻院训“忠孝廉节”和“整齐严肃”列为湖南大学校训,胡庶华对其中一些作了新的解释。另外,胡庶华校长亲自撰写的《湖南大学校歌》中,也明确表示湖南大学是“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既要求继承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传统,又要求学习欧美文化教育的优长,反映了湖南大学作为一所既有传统继承、又有创新发展的现代大学的特点。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9月长沙市军管会接管湖南大学,首任校长为李达。1950年毛主席手书“湖南大学”额,标志着湖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代。现在的湖南大学校区以岳麓书院为中心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工、文、管、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湖南大学继承了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优秀传统,成为一所既有千年历史、又在国际国内享有一定声望的现代新型大学。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凝聚
岳麓书院所凝聚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十分丰富,这里只能例举其中几项:
1� 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
听讲提示:中国传统教育一方面将教育价值定位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强调理想道德人格的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方面总是将教育价值定位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群体,强调“明人伦”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又认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依赖于道德完善的个人,故又强调理想道德人格的培养。而且,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鲜明特色,就体现在道德人格的培养。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从来不把知识传授作为首要目标,而总是将教育的根本任务放在人格培养上,强调从日用伦常的规范礼仪中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自由,主张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崇高精神。在奠定岳麓书院教育传统的重要文献、并刻写于书院讲堂的宋代教育家张栻所撰的《岳麓书院记》中,就表达与奠定了道德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张栻强调,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是“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至于这种“人材”的标准,张栻强调了其内在人格的精神力量,他说:“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张栻相信,只有充分扩充、发展自己的主体道德意识,才可以建立一个和谐、完善的社会秩序。这种重视培养人格的目标,不仅形成为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而且也是整个书院的教育理念,以后一直受到历代教育家的推崇。
张栻强调这种理想人格应该能“传道济民”,也就是说,这种人格的价值实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外在的社会价值。人格实现首先包含着内在的方面,诸如人的内在潜能、道德本性、自我实现等方面,书院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表现出人性的潜能,使道德自我日臻完善并促成内在人格的完成。另一方面,道德人格必须完成外在社会价值的实现。任何个人是不可以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的,相反,他必须在社会群体中才能真正获得自我实现。所以,朱熹、张栻等理学家强调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必须有一致性。这样,才能将“内圣”与“外王”、“明德”与“新民”、“正心诚意”与“治国平天下”统一起来。这既是一种外在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一种内在人格价值的实现。
听讲提示:最大成就是培养出大量有道德人格的人才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其最大成就,就是培养出大量具有道德人格的人才。岳麓书院的主教者们,力图使书院能够成为一所塑造和培养高尚道德人格的场所,培养出具有崇高精神的理想人格,能达到“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的精神境界。纵观岳麓书院千年办学历史,曾涌现出无数忠贞不屈、浩然正气的爱国志士、豪杰君子,他们保持灵魂高洁,崇尚真才实学;他们努力追求知识与真理,勇于实事求是;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流血横尸,为民族尊严和大众利益,他们乐意服从真理和良知,敢于抵制外辱与邪恶;他们依照自己的道德理性作出价值选择,绝不使自己成为声名利禄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