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汉民:这正是问题所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确实可以弥补当今教育的不足。但是这两者怎么融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内容,和现代的通识教育也不尽相同,这是时代发展所致。怎么样培养一个合格的现代人,而不是培养古代人,这是需要注意的,所以它需要新的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内容来达到培养人格的目的。
北京晨报:怎么把书院传统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呢?
朱汉民:这也是困难的地方,书院无法解决就业的问题,书院教育没有可以被社会所承认的资历,还是要说到文凭,文凭固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书院教育出来的学生无法谋生、无法就业,书院就不可能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更不能长久。这不仅需要教育者的不断探索,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九、 不急功近利的教育
北京晨报: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书院出现,并且引起了一些反响,你怎么看?
朱汉民:确实有人希望兴办一些书院来补充大学的不足,不过刚刚开始,还谈不上完善。有一部分尚处于蒙学的阶段,不算是高等教育,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书院、私塾中,固然说明了他们对现在的教育不满,但这些书院、私塾并不能真正代替学校教育。还有一些学者,希望办少量的书院,来从事国学、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固然很好,但不是大学的全部,大学是一种普遍的国民教育,只教传统文化,不能作为大学的全部。而且同样需要解决就业的问题。
北京晨报:据你看,有没有比较成功的例子?
朱汉民:就我所了解,英国有大学采取的学院制度,师生共处,不但讲学,也探讨学问,和中国的书院有类似之处。香港也有大学采取书院教育,书院不仅管学生的知识学习、通识教育,甚至也管日常生活。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负责学生的人格、道德等的培养,这等于借鉴了传统的书院体系。此外,在香港,也有一些成人教育的书院,其中的学生都是成年人,本身已经有工作了,在这里参加继续教育,这种教育其实比较适合书院,有工作了就不那么急功近利了,所以会专注于提升人的文化素养。
(原载《北京晨报》2012年2月28日“文化头牌”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