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琴,来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年复一年,布谷鸟飞去飞来,一茬又一茬年轻人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杂交水稻事业也随着年轻人的成长而发展。
袁隆平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所以他对年轻人寄予了厚望。认为只要年轻人继续干下去,杂交水稻事业的青春将会永在。
<img src="https://5165.org/book/uploads/2021/05/yuanlongping-22.jpeg" width="350" height="236" alt="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海南三亚试验田里">
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海南三亚试验田里
袁隆平坚持在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中选拔和培养人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还刚刚起步的时候,他感到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研究任务,就从安江农校毕业的学生中挑选了李必湖与尹华奇两名学生当助手。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学文化、学知识被视为“走资产阶级白专道路”。可袁隆平顶住了这股逆流,从“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自己带头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还鼓励助手李必湖、尹华奇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他对助手们说:“红,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专,就是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
为了帮助助手学好英语,他挤出晚上的时间给他们上辅导课,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有一次,爱人邓哲患急病,他与尹华奇送邓哲去怀化住院,当晚赶回安江农校后,小尹考虑到老师旅途劳累,劝老师早点休息。可是袁隆平仍然坚持给他补了一个小时的英语课才去休息。
袁隆平对小尹说:“制度是自己定的,贵在坚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外语是无法学好的!”
他注重教授弟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常将一些好书介绍给他的弟子们。这些书有遗传学、生物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也有文史哲方面的名著。
他说:“好书如同太阳,能够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有人说,好书可以引为诤友。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患。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以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生存是一种哲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智者所为。倘若不囿于书,进而举一反三,引发出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则是一种生存的大境界了。”
袁隆平对他的助手们既严格要求,又悉心关怀。在科研上,他不尚空谈,不搞花架子,而是讲求实效,要求多出成果。他总是为助手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0世纪70年代初期,杂交水稻“三系”刚刚配套,他就将身边最早的两名得力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分作两批送进农业大学深造。他们大学毕业后又重返育种和教学岗位,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后来,当条件成熟时,袁隆平又先后多次派他们去美国,帮助美国解决了杂交稻制种中的一些难题,得到了美方的赞誉。现在李必湖已是研究员,担任安江农校党委书记兼任学校杂交水稻研究室主任;尹华奇也是研究员,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助理,成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内的技术中坚。
<img src="https://5165.org/book/uploads/2021/05/yuanlongping-23.jpeg" width="350" height="346" alt="袁隆平和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