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索维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警惕那些对大问题进行道德教化的人;道德教化要比面对铁一样的事实容易得多。
——约翰·科里(John Corry)
虽然经济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洞见,让我们能够更容易地识破一些听起来不错但却经不起推敲的流行观念,但是经济学还被称为“沉闷的科学”(the dismal science),因为在世界的组织方式上,它向许多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且令人兴奋,但实质却异常荒谬的观点泼了一盆冷水。当一些受人喜爱的计划或理论,被认为在经济学上是胡说八道时,它们可以利用的最后一个庇护方法就是大声宣称:“经济学是很不错,但是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strong>非经济价值</strong>。”想必,应该就是指那些凌驾于极端物质主义之上的,价值更大、更高尚的东西。
当然,非经济价值确实存在。事实上,世界上<strong>只有</strong>非经济价值。经济学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它只是衡量一种价值与另一种价值的方式之一。经济学也不会说,你应该尽可能地赚更多的钱。许多经济学教授本人能够在私有行业赚更多的钱。许多拥有火器知识的人,若是在一个有组织的犯罪团体中担任杀手,他们将赚到更多的钱。但是,经济学不会驱使你做出这种选择。
<strong>自由放任主义</strong>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将自己的一大部分钱拿出来,捐赠给遭遇不幸的人,但是他做的非常低调,直到他去世后,人们在研究他的个人档案时才发现了这一事实。19 世纪的著名货币经济学家、职业银行家亨利·桑顿(Henry Thornton),在结婚之前定期地将自己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捐献出来,而在他需要养家糊口之后,他仍然给人道主义事业捐助了一大笔钱,其中就包括反奴隶制运动。
纽约市第一批公共图书馆,并不是由政府建立的,而是由企业家卡内基建立的,他还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和大学。洛克菲勒同样也创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以及芝加哥大学,同时他还设立了很多慈善事业机构。在世界的另一端,位于孟买的塔塔研究机构是由印度大企业家 J.R.D.塔塔(J. R. D. Tata)建立的,它是一个学术型企业,而另一家大型企业家族伯拉则在印度各地建立了无数宗教和社会机构。
在世界各地众多人的眼中,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典范,它有着数百家由私人捐款建立的大学、医院、基金会、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其他机构,全世界独一无二。在这些捐赠者中,许多人在市场上赚了钱后,将他们的大部分(有时候是绝大部分)收入捐出来帮助其他人。2007 年,《福布斯》杂志列出了 6 位个人慈善捐款数额达到数十亿的美国人。在这些捐款中,最大的一笔出自比尔·盖茨,金额高达 420 亿美元,占他收入的 42%。而占个人收入比例最大的一笔捐款出自美国亿万富翁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占比高达 63%。对全体美国人而言,每个人的私人慈善捐款金额都是欧洲的好几倍。美国捐赠给慈善事业的钱在国民产出中所占的比例,是瑞典、法国或日本的三倍多。
一方面,市场是配置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一种机制;另一方面,人们也能自己选择将所得的财富用来做什么。
有关非经济价值的高谈阔论,经常可以归结为一些人不想把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其他事情进行比较。如果他们正在拯救莫诺湖,或是在保护一些历史建筑,他们就不愿权衡付出的成本——也就是说,最终也不会与同样资源可以用来做的其他事情进行权衡比较。对这样的人来说,拯救莫诺湖或保护历史建筑花费的钱,可以让多少第三世界国家的儿童接种疫苗以对抗致命性疾病,思考这样的事是毫无意义的。按照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应该给这些孩子接种疫苗,<strong>并且还要</strong>拯救莫诺湖及保护历史建筑——<strong>同时还要</strong>做无数其他的事情。
对于那些以这种方式思考——或是做出反应的人来说,经济学充其量也不过是阻碍人们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的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最糟糕的是,经济学被认为是一种过于狭隘的(如果不是道德扭曲的话)看待世界的方式。对经济学的这种谴责是出于这一基本事实,即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问题。如果没有稀缺性限制迫使我们做出不想面对的选择或是权衡,我们可能会活得更开心。在有记载的数千年历史中,没有限制的世界并不存在。
政治有时被称为“可能性的艺术”,但是这一短语更适合经济学。政治允许人们投票赞成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政治家通常要比经济学家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学家时刻提醒人们没有免费的午餐,除了权衡取舍外,并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在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权衡取舍无法避免,并且人类还要在这样的世界里继续生活好几个世纪。即使我们拒绝做出选择,当我们用完所有本可以用来做重要事情的资源时,环境就会为我们选择,除非我们不嫌麻烦,自己对资源进行权衡取舍。
拯救生命
针对非经济价值最强有力的论点,也许就在于它们涉及人的生命。许多成本高昂的法律、政策或计策,设计初衷是为了保护公众远离致命危害,这些法律的论点是,“如果能拯救哪怕一个人的生命”,花费多大的成本都是值得的。虽然这种言论在道德和感情上有着强烈的号召力,但是在稀缺资源具有多种用途的世界里,它是经不起推敲的。